再访沈家市

2020年12月17日中午,我又溜了趟沈家市,去看重建的朱爱秾烈士故居。

2010年2月17日第一次来沈家市,热心的理发店包师傅带我去拍了原旧的朱爱秾烈士故居。四年前有次开车经过支福线,惊奇的发现烈士故居不见了。赶紧调头、停车去找包师傅打探,得知是被拆了。去年有设计单位领导辗转找到我,求助朱爱秾烈士故居的照片,此事功德无量,必须支持。上周包师傅来单位找我,告知烈士故居已完成重建,以及一些相关情况。

车到沈家市,就望见崭新的地名标志墙和几幢新屋。过原沈家市小学(朱爱秾烈士曾在该校任教),在红绿灯处调头,见地名标志墙后有空场地,就开了进去。

停好下车,在旁边新楼墙根晒太阳的老阿姨问:“你是哪里来的?”我说:“来拍照的。”扭头望见她家东南侧的一幢新楼,虽然也是亮眼的粉墙黛瓦,但建筑风格跟现在常熟农村新建的别墅不一样,就明知顾问:“这是不是新造的烈士故居?”她说:“是的。”又问:“为啥拆了又造?”她说:“拆错了……”原来,烈士故居的重建多亏了热心村民包师傅和徐先生。当她知道是我把包师傅写进了《常熟记忆》书中后,就说:“他开心得不得了,到处拿(书)给人看。”

新楼没啥好拍,转了半圈发现,二楼东墙上少了一扇窗,硬山顶屋面坡度较大,整幢楼比原旧的高大。反正朱爱秾烈士没有住过,拆一还一也算圆满。

老阿姨说:“我家里也有老房子。”走进她家新楼的小门,左手边就是三间保存完好的老式平房,看梁架有一百多年历史。老房子前面是新楼,新楼地基在一百年前应该是两进房屋,大门是朝北开在沈市东街上。出来对她说:“你家祖上也是有钱人。”她得意地笑了。沈家市在民国时期是繁荣的商业集镇,居民住户中殷实人家较多,比如朱爱秾家、老阿姨家。她又告诉我:“外面看沈家市满好,里面北街上的老房子塌了好多。”

走到老街中心,看见半边楼楼板上的“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已模糊不清,左手边就有一间塌掉的老屋。北街上基本没人,包师傅的理发店歇业好久了。继续向里面走,塌掉的老屋共六户,都在东侧,西侧还有几家居民。

有个老伯见我拍照,就叹道:“沈家市不行了。”我又明知故问:“为什么?”他说:“没有人了!本地人的小辈都搬出去了,外地人也回老家了。”我又问:“老房子怎么会塌掉那么多?”他说:“没有人住了,老房子就会塌掉。”但据我观察,塌掉的老屋都是用料比较差的,像老阿姨家的老屋就很坚固。

北街梢的大礼堂继续空关,旁边的两进老宅人去楼空,十年前,里面住满了租户,楼窗外晾满异乡风格的咸肉腌鸡。河边的老茶馆已成平地,寒风凌冽,沈家市老街一派萧条,与河对面的美丽乡村反差巨大。

突然发现反修桥被命名为“常熟市历史建筑”,这类文革时期建造的红砖双曲拱桥,常熟城乡还有不少,像山前的工农桥、唐市的造反桥,珍门的东方红大桥,难道都被保护了?

沈市老街

李笛

如果说去李市、横塘是寻幽访古,那么去沈家市,就是红色之旅了。

在我的印象中,沈家市只是支福公路旁一座不起眼的小集镇,历史上虽曾有过沈市乡,但我从没发现过沈家市有一丝古旧的痕迹。直到在零距离上推出《横塘旧市》图文后,从多位网友的回复中,我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了。旧志载:沈家市,位于珍门集镇东南,盐铁塘西岸,有街四道,居民多朱、潘两姓。有街道就有古集镇,也许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沈家市还有老街留存至今。

庚寅年大年初四上午八点一刻,支福公路沈家市站,我迎着朝阳、顶着寒风四下观望。和刚才乘坐的城乡公交车一样,沈家市街上也是空空荡荡,新春佳节的大清早,很多人还焐在温暖的被窝中。我问一位过路的老者:“沈家市老街在哪里?”他回答:“跟我走,我就住在老街上。”

从车站向东五十多步,支福公路北侧就是沈家市老街。去年老村改造时,老街的外墙面被刷得焕然一新。街口有家摇面店,勤劳的主人正在忙碌。我走进去拍了几张,闪光灯帮我引来了几位老住户,知道我是专程前来拍老街的,其中一位剃头的包师傅,就热情地为我做起了向导。

摇面店向北十多米右拐,包师傅先领我去看一处烈士故居。他边走边介绍,这位烈士名叫“朱爱玉”,她父亲是国民党,她却是共产党,白天教书晚上干革命。穿过一个破旧杂乱的院子,我们来到朱家老宅,这里好像早已被废弃,房前屋后到处是垃圾,但房屋的整体结构还算完整。从建筑风格看,朱家这幢两开间的二层小楼建于上世纪初,当年能住上这种房子的都是小康之家。抛弃殷实的家庭,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朱爱玉烈士的崇敬。

沈家市只有一横一纵两条小街,东北两面都直抵河边以桥为界。两条街上的房屋绝大部分是新建的,因此严格地说,沈家市老街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沈家市老街上遗存着大量的文革标语,让我有种回到火红年代的感觉,尤其是北街口那幢半边屋顶的老楼,二楼正面的护板上,“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八个大字清晰可见。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并非文革时期出品的油漆质量特别好,经过三十多年风吹雨打,标语的字迹明显暗淡了。但木制的楼板也同样在老化、略显深棕色,衬托出淡黄色的标语格外醒目。老楼的构造还相当完好,这样的一处街景,常熟地界难觅第二处。局部区域内残存文革标语如此集中,全常熟只有沈家市。

老街北端有一座大礼堂,门头上饰有五角星和向阳花浮雕,这是解放初期沈市乡政府所在地。礼堂前有一爿红洋瓦屋顶的老茶馆,据说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面的破旧陈设说明尚在经营惨淡,老板说:“如果没有麻将生意,茶馆早就开不下去了。”上午时分生意还没来,他就悠闲地领着我去看了礼堂南侧的一所老宅。这是一幢两进一天井的房子,从粗大的庭柱、漫地的大青砖、整齐的长条金山石阶等细节上,都能看出当年主人家的富庶。他指着晾晒在楼窗外的一排咸肉说,那是外地人腌制的,沈家市人不会晒这种东西。确实,在摇摇欲坠的老屋中,租住的都是外来务工者。

茶馆东北角有一座红砖双曲拱桥,老板说那是1970年建造的反修桥。看到反修桥我很开心,因为它和我同龄,都是生于七十年代。南面桥栏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北面右侧桥栏的水泥表面上,随意地划着“建(简化字)于七○年”。时过境迁,反修桥下的河水依旧,但已不见了积肥运粮、上山下乡的航船,时光会冲淡一切,最多只留下一点随时可能消失的痕迹。

从沈家市回来后,我上常熟烈士陵园网站查询,包师傅介绍的应该是朱爱农烈士。朱爱农,女,常熟珍门沈家市人,小学教师,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常熟县委委员、县委妇女工作部部长、常熟县妇女抗日协会主席等职。1941年9月参加澄锡虞地区反清乡斗争,在江阴峭岐遭日军包围,不幸中弹牺牲。

凭吊了朱爱农烈士的生平,我在陵园网站给烈士敬上一束鲜花,以表达我的深切缅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永垂不朽!

包师傅带我参观朱爱秾烈士故居

相关链接:

沈市老街——常熟古镇——沈市(1)

常熟古镇——沈市(2)

常熟古镇——沈市(3)

常熟古镇——沈市(4)

常熟古镇——沈市(5)

常熟古镇——沈市(6)

常熟古镇——沈市(7)

常熟古镇——沈市(8)

常熟古镇系列图文索引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