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秘诀】考研答题技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是文科考研的必答题,也是大多数专业课考研试卷中的基础得分题型,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说白了就是看你对本专业有没有入门。但是这道题不好答,即便对知识点很熟悉,也把握不好答题的尺度。本周,木铎的学长学姐,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名词解释的答题技巧,在复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答题意识。
结构为王:严格按照“总分总”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把一个名词解释清楚,你需要用到“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对这一名词给出一句概括性解释,截止了当地告诉阅卷老师,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对这个名词展开具体论述,往往是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可能涉及的方面有时间、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原因等,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提升的结尾句,一般涉及该名字的意义、价值、影响等,既算是一个总结,也算是一种拔高。这三部分,完整连贯,缺一不可。
总的老说,首先要答出“是什么”;其次“为什么”、“怎么样”;最后要写出影响及意义。
看分给字:一般情况下,一分一行字,5—8行为宜
名词解释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于论述和分析,无需长篇大论。根据测算,按照试卷的时间分配,一般一个名词解释用需时5~6分钟,所以篇幅150~200字最为合适,基本上是要满足一分一行。利用上文所提到的总分总结构,分段答下来即可。另一方面,名词解释考查的就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以简洁为上,答得事无巨细、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反而违背了设置这一题型的初衷。
踩点答题:核心要点要放在最前面
同所有的主观题一样,名词解释也是踩点给分的。一般来说,“总分总”结构的三段论基本能保证答题结构的完整,但在“分”的部分,不能盲目把所有的要点揉在了一起,不仅增加了阅卷老师找点的负担,而且可能会有遗漏,一定要牢记把核心的一句话,放在每个要点的最前面,让老师一目了然。
所以,这就需要学弟学妹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整理、记忆之外知识点之外,还需要提炼知识点,尤其是每段总结性的语言。
培养意识:把握名词解释的特点,平时复习注意留心
要想答好名词解释,除了掌握考场上技巧外,还需在平时复习过程中注意整理和积累。一般来说,容易出名词解释的考点都是比较好判断的:首先必须得是名词,动词或其他词不会拿来出题;其次都是重点,比如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制度、原理、法规等;第三是有话可说的,如果一个词书上只是提了一提,并没有展开论述,一般不会考,因为“无话可说”。第四是专业领域类出现的新名词,如:“H5、UGC、信息茧房等等”,已经在考题中多次验证。
通过以上的几点特征,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积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整理并记忆,到了考场上就会轻松许多。
看懵了?别着急~
Eg1:名词解释“舆论”(华东师大2016;中国传媒大学2015;华南理工2013;华中农大2009)
参考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以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总概括]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对具体内容的简要阐释]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从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利形势之一。[结尾总结语言]
点评:严格按照: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内容,有何特点几个方面组织答案,结构严谨,字数符合题干分数要求,答题要点突出。
Eg2:名词解释:解释性报道(华中师范大学2015;复旦大学2013;中山大学 2015;复旦大学2016)
参考答案:解释性报道又称为新闻分析,是指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等内容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的报道。[总概括,是什么。]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时间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阐释、怎么样。]解释性报道使用的题材主要包括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时间及趋势变化重要的科技成果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承接阐释,也是对“解释性报道”使用范围的界定,是总结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