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水 | 铭记责任与担当

铭记责任与担当

文/陈春水

国家公祭日呈现令人肃立的庄重场景,是庄重而不是盛大,尤其是那个“盛”最不适宜,跟它关联的往往是欢声笑语,庄重更多了一种空气凝固的氛围。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眼前环境的色彩也变得不像以往那般绚丽,加上气温骤降带来的寒意,以及突如其来的一场雪,让内心对这个特殊的日子变得不像以往那么特殊,或者说最近一直特殊着。第二天天气出奇的好,自己更愿意在阳光明媚之下感受着大风,以及风过之处伴随的树叶声,那不是以往的“沙沙”,而是“哗哗”。想到风过之处似乎漏了一个词——掠,掠过,而脑海里出现的却是掠夺、烧杀抢掠这等……对不起,未亲身经历,不代表可以选择忘却。
晚上在家看了《金刚川》,之后又去回顾了《八佰》,加上之前《南京南京》等等,这些都是我辈众人从来不曾有过的经历也无法想象的场景。影片的作用并不是用来记录当时的场景,在那种生死攸关的环境下也鲜有人会有、会用影像记录的设备记录当时的一幕。或许有,只不过仪器设备已经损坏或荡然无存,又或确实存有一些,但毕竟不像如今的影片来的有剧情、有多角度的人物特写,更没有影片里设计的有血有肉有灵魂。许多场景尽可能的还原,引燃的往往不是人们脸上那份显性的激动,更多的是内心隐性的激昂:《金刚川》里为了避免另一门高射炮暴露位置而主动挺身,为了加速修桥进程而在深夜点燃汽油誓死同归成为敌机的活靶子;《八佰》里为了坚守四行仓库避免工事墙体进一步遭损,在无法破坏敌人钢板掩体之时,拉响了炸药包纵身而下以求同归于尽,拉响导火索凌然站在窗口时的那一句“娘,孩儿不孝!”诠释的不仅仅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更是民族大义;《南京南京》里教导总队放弃逃生机会掩护学生离开,战至仅剩一人,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不该忘却,这些就是责任与担当。
如何不忘却,想起《大秦帝国》里秦孝公赢渠梁用血书写国耻二字的石碑,摆在眼前就是痛彻心扉、刻苦铭心。为的就是铭记知耻而后勇;当年屈原投汨罗江是不忍目睹亡国而苟活的高尚节操;割地赔款条约的细则至今历历在目,李鸿章站在风口浪尖之时签下的字都带着血泪,他又何曾希望如此呢,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推行洋务运动为的就是振兴,只可惜昙花一现杯水车薪,不然与导师曾文正的历史地位又怎会差之千里。虽然这些苦难对当下的我们而言都是过去,转身着眼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人民,对他们而言苦难与列强就是现在。列强主义从未消失,许多时候只因下手时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望而却步,但请记住他们从未放弃窥视。有句诗“热血半滴未凉,山河一寸不易”,不是形容过去而是无声胜有声般的提醒不能忘却,绝不能忘却,更要铭记本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逐渐强大,尤其在异国他乡的那一刻自豪感更是只增不减。但扪心自问,国家强大跟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我们贡献了什么?就算和平年代危机依旧四伏,九八抗洪、汶川地震时冲在最前线是解放军,大火当前出现的是消防官兵逆行时的身影,非典与新冠疫情环境下一直守护我们的是白衣天使……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两个“全副武装”的儿童参加正规的跆拳道比赛,在行完礼之后戴蓝色头盔的孩子率先出击,上去就是形成有效打击的一腿,毕竟带着护具而且又都是小孩,力量的作用不大。戴红头盔的小孩受了一击愣了一下后岿然不动,而后自行倒地,躺在地上令人啼笑皆非地撒泼打滚起来。尽管只是个孩子,尽管只是一场无关紧要的对抗赛,可不该的是那令人啼笑皆非撒泼打滚的场景。别否认,折射出的就是当下日常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下的产物。

有些人认为是当下的教育出了点问题,所以对学校教育各种评论、批评声此起彼伏,略带的可不是一点点的指责,单单说一个就餐的事情:学校没组织安排学生午餐——抗议,安排的菜品不合自己孩子口味——指责,饭菜保温不到位——投诉……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碰到过这样一个事,周五一位学生的家长拍了一张学生餐品的照片投诉到上级单位,说把发黄的米饭给孩子们吃。这可不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上级单位第一时间着手调查时,在家长群里早已不胫而走。最后调查食材样本以及用餐学生群体的证明——周五当天正好吃的是炒饭,一个带着可悲色彩的乌龙闹剧,至今还记得当年的老校长无奈摇头苦笑的场景……
教育面前我们谁都脱不了干系,谁都责无旁贷,想想当年抵御外敌,十几岁的青少年就扛着枪上前线,面对枪炮面对血淋淋的刺刀义无反顾。想想现在,时不时有学生因为一些不如意而选择轻生,那一刻有多少家长惶恐不安。这是问题所在——只片面想到当时环境与当下环境造成的差距。其实换个角度思索,当年扛枪上前的青少年或许就是受身边年长如同兄长、父辈的战友们的正面影响,因为视死如归寸土不让,在天寒地冻、食物匮乏、负伤包扎的情况下还面带微笑的宽慰和鼓励。什么是教育,这其实就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宽慰和鼓励的背后所呈现的就是担当,除了自我担当还有分担。除了“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的慰勉,无形间在用心唤醒了另一个小小身躯独立个体的同时,也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力量与信念。何谓脊梁?至少这些就是脊梁所需的维生素与矿物质,这些宝贵原材料日复一日的缺失“佝偻病”是迟早的。身体上的缺陷或许只是造成精神上的自卑,而精神上的缺失造就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直不起来的脊梁。回头看看如同自己影子一般却又在不断长大的孩子,再拿起镜子看看赋予其生命的那个自己,“影子”所缺失的往往就是自己所缺失的,急着怨天怨地怪这怪那以及责怪“影子”不够坚强的立事,或许就是自己精神层面的脆弱不堪——因习惯了责任与担当的推脱。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克服困难最好的方式是面对困难,面对困难最好的方式就是预防困难,预防的前提就是借鉴下形成的危机意识,以及危机意识下的责任与担当。

陈春水,笔名春江水暖,宁海县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供职于茶院乡南溪小学。撰写并获奖各级各类论文40余篇,CN发表体育学术论文10余篇,执笔县级及以上的各级各类课题、调研报告20余项获奖。市科研先进教师,市“四有”好教师。

□编辑:叶寒

□图文: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