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最会画竹的画家们:做人当为君子,君子亦如竹
“画竹的过程就是如何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也就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竹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画竹、竹化人。"
中国人习惯用竹子来形容君子的品格:中通外直、虚怀若谷、宁折不弯,竹之清高,受历代文人及画家的喜爱。
名家笔下的竹子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皆是人格在画作上的反映。
中国人爱竹,不仅仅爱竹子的清雅澹泊,也勉励自己像竹子一样有傲然风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高克恭《墨竹坡石图》,墨笔纸本。
这幅《墨竹图》,是高克恭存世唯一的一幅真迹宝墨,可赞造诣精绝。
画面写的是雨中竹景,浓淡两竹竿置于蹲石旁,画得劲健挺拔,清气逼人。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此幅竹品,就如高克恭为人秉性。其官居高位,家无厚资,只有良田二顷,一生廉洁。
他深知民之痛苦,多体恤护佑。故高克恭画竹,不为奢靡粉黛之习所染,清风傲骨,欲离喧嚣尘埃之地。
“成竹于胸”的成语来源于北宋的文同,他无心于功名,只是喜好读书作画,对于画墨竹尤其喜爱。
墨竹图,文同
文同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
他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
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正反浓淡错落有致。
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被风翻动的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竹节则是勾描渲染而成。
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
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们每个都鼎鼎有名: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等等。
苏轼曾经写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在苏轼心目中的地位。
墨竹图,苏轼
赵孟頫作为一个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无所不能,画马尤其有名。
赵孟頫画的墨竹,能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
所画竹石,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窠木竹石图,赵孟頫
赵孟頫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绘画理论“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这一点在吴昌硕画的竹子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吴昌硕与一般画家不同,走的是文先于画的文人画一路。
他独辟蹊径,将石鼓文、篆刻的笔、运刀、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富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吴昌硕所画竹
李衎也是一位画竹的高手。
李衎画竹、墨竹师承方法,不是一味模拟,而是追寻近古,探求其发展的根源。
从唐王维开元石刻,至萧协律《笋竹图》,李颇《丛竹图》,至黄筌父子、崔白兄弟及吴元瑜,最后至文同。
他还亲自研究描绘自然生态之竹,将竹之族属、形色、情状、荣枯、老嫩等熟记于心。
双钩竹图轴,李衎
画竹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肯定绕不开清代的郑板桥。
他是诗书画界的怪才,连皇上都对他刮目相看;画竹无人能及,穷得靠卖画为生也依旧不卑不亢,风骨犹存。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却直到49岁才得到一个七品芝麻官,又因拒绝奉承,丢了乌纱帽。
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却大彻大悟“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墨竹图,郑板桥
平日里,郑板桥处处节俭抠门,一粒米掉到地上也不放过,讲起话来亦是“言语尖酸刻薄”,不留情面。
但是,这个表面是毒舌的才子,却有一颗善良正义之心。
他任范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令老百姓写借条,便开仓放粮,救活了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造福百姓。
当年入秋又逢欠收,他把老百姓的借条烧掉。当地的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其建立生祠。
然而,他却因为私自开仓放粮,面临被问斩的命运。
要不是老百姓上书求情,他早已命丧黄泉。
做官难,做清官更难,他却为了清廉二字险些丢了性命。
这何尝不是他对内心追求的一种坚韧呢?
正是由于郑板桥高尚而清廉的人格,才成就了他举世无双的竹画。
他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郑板桥画竹独特,他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益于他喜欢竹,他笔下的竹,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竹兀傲清劲,特点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除了这几位,各位还喜欢哪位笔下的竹呢?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