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43,龙华塔
1990年代初的《龙华镇志》第九卷《掌故传说-民间传说》记录了几个故事,基本都是由七八十岁的龙华老人口述,如今三十年过去,这些讲述者大概都已作古。大部分的故事都与龙华塔相关,可知这座塔对于当地百姓的影响。
相传龙华寺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孙权在位的赤乌年间,为孝顺其母而建,原名报恩寺。又在寺前两侧,各造一座宝塔,形式、大小完全相同,一派佛国风光,也有人认为这二座塔象征龙的两只角。
同样的传说发生在苏州,据说也是孙权为报母恩,修建报恩寺,其塔叫报恩寺塔,也称北寺塔,但比较可信的始建年代应该是南朝梁,与孙权无关。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重建“报恩寺”,改名“华禅寺”。当时有一个清寒学士,借华禅寺山门口的一间厢房,办了一所私塾。因为他学问好,有钱有势的人家愿意把子弟送来读书。每逢雨季,山门口一带时常淹水,学生就没心思读书了。
有一日,徐光启派人送自己女儿来读书。两三天后,下大雨,私塾的厢房里却没有淹水。先生跑出去一看,山门口一带也没淹水,原来禅寺东侧的宝塔边,龙华港多了一条小河浜。有人认为徐光启的女儿福气大,龙王爷为她开了这条小河浜。
但是这条河浜就在宝塔东边,河水天天带走许多泥沙,影响塔基牢固。有一日,一声巨响,东面一座宝塔塌下去了。从此,只剩西面现在这座六面七层的宝塔了。老年纪人回忆说,他们小时候还亲眼看到龙华港的水桥底下,全是东侧一座宝塔塌下来的砖瓦片。
龙华寺从来没有建过双塔,双塔的记忆应该还是来自于苏州的双塔。这个传说更重要的还是本地人对徐光启的敬仰,尽管徐所处的年代,不可能把女儿送到自家以外的私塾读书。
龙华港水桥下的砖瓦片,不可能是明代的遗物,有可能来自于龙华寺的翻修工程,或者其他基建工程,比如龙华机场、淞沪警备司令部......
龙华寺最新一期换瓦工程,对公众开放,信徒可以将心愿写在新瓦上,覆盖到寺殿的屋顶上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木匠师傅来龙华造塔。他来了七天,当地老百姓看他不像认真做事的样子,只是在磨一把斧头。七天后,有个老百姓忍不住抱怨了几句,木匠师傅一听不对头,让凡人识破了,心里很光火,把斧头朝地上一斩,地上顿时冒出一根木头,然后木匠师傅就不见了。第二日,老百姓再来一看,这根木头变成了龙华宝塔。大家讲这木匠师傅是个仙人,因为只做了七天,所以龙华宝塔是七层。
如果龙华老百姓的耐心好一点,此地大概会有一座巴别塔,但为什么只有一位木匠师傅呢?
龙华塔很明显是朝西北方向倾斜的。传说很久以前,人们看到一个长胡子的老人,肩上扛着老大一块石头,往龙华塔前跑。众人上前去问他做什么,老人只回答说要派用场,就急匆匆走了。原来龙华塔要倒了,而这位是神仙吕洞宾,他一直把石头扛到龙华塔西北面的周孙巷,把大石头放在周孙巷一家人家的灶前头。这样一来,龙华塔给撑牢了,没有倒塌,多少年来只是朝西北方向倾斜着。
吕洞宾是道教神仙,不知他如何做了佛教寺院的保护神?
我一直觉得龙华塔是斜的,但不敢确定
从前有一个女人,生了个儿子,可能是个遗腹子,叫宝儿。曾经有一个和尚对宝儿娘讲:“你这个小孩,十六岁之前不能喝生水,也不能让他看见大水,你要看好他,别让小孩走开。”
等宝儿长到十三岁时,有一日,娘到香花桥的水桥头洗菜去了。宝儿在屋里见不到娘,就把门打开,一路走到水桥头。等宝儿娘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宝儿看见龙华港的水,就朝里一跳。宝儿其实是龙星,跳到水里就变成一条龙,直向东面游去。
宝儿娘急忙去追,哪里追得上,眼看儿子越游越远,她拼命爬到龙华塔上,看见宝儿向黄浦江氽出去。宝儿娘大叫名字,每叫一声,宝儿就回转头来望一望娘,龙华港就生出一个湾子来。宝儿游到黄浦口,一共回头望娘十八回。
所以,“龙华十八湾,湾湾向龙华”。其中有个湾最阔,叫“长十八”,后来,大船只有在“长十八”可以调头。龙华塔也有人叫“望娘塔”。
另一则传说几乎一样,只是宝儿出生在七宝镇,端午节时宝儿去河边观看划龙船,于是跳到河中,化成一条龙,但这次是向七宝游去,那就是蒲汇塘了。宝儿娘喊了七七四十九声,小龙别了七七四十九次头,所以七宝到龙华有七七四十九个转弯。
宝儿化为龙后,十分想念娘,每年要来看娘。他来一次,就要刮一次龙卷风,当地房屋、庄稼就要遭一次灾,于是就造了这座龙华宝塔。娘跟他讲:“你以后不要来了,看见这座宝塔就看见娘了。”
二则故事里,宝儿出生和游动的方向有区别,其他内容几乎一样。我想,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早期龙华与七宝的关系比较密切,蒲汇塘对龙华的影响较大;明代以后,黄浦江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最主要的入海河道,连接黄浦江的龙华港(或者叫百步塘)更加重要,于是宝儿改向东方游去。
之后,宝儿可能还是经常回龙华看望娘亲的。史籍中有如下一些记载:
康熙《龙华志》:相传,明万历之戊申(1608年),崇祯之庚午(1630年),有神龙降于宝塔之顶,盘旋示现。谓昔蓝莫国王得舍利子一分,还归起塔,龙尝守护,昼夜供养。比来屡开神瑞,时放光明,得非常守护故也。
嘉庆《上海县志》: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白龙见于黄浦龙华港口。
同治《上海县志》:明崇祯四年(1631年)夏,大旱。上海知县麦而炫率吏民步祷,有龙见于龙华,雨大至。
嘉庆《上海县志》和《瀛壖杂志》:清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初八日,昼暝,群龙翔空,自西而东,如相逐状,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龙华至闸港止。
据一位蔡氏大爷回忆,1926年夏,某日上午十时半左右,他跟着父亲、大伯,还有蔡家阿毛从徐家汇卖掉皮棉回龙华。那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突然在西北方向升起一团乌云,倾刻雷响电闪,大雨倾盆。他到斜土路的时候,雨落得实在太大,就在马家宅避雨,听那雷声,感觉响得不寻常。
雨停后,他们急忙赶回龙华。回到龙华,听人讲龙华宝塔第四层北面的一只角被雷打掉了,第三、第四层的栏杆也被雷打脱。他很好奇,就一口气跑到塔下。又听人讲一个兵在宝塔的第四层拉屎,结果被雷打死。而“豆腐阿四店”里做豆腐的师傅,在宝塔的西北面睡觉,没死。接着他亲眼看见豆腐师傅被人搀下来,背上是黑的。
回去后,父亲让他去拣块雷打焦的木头,拿它煎茶,吃了能治疟疾。他赶紧去拾了一块焦木头。据说还真的有效。
最近一次宝儿回来看望娘亲,是1962年9月里一天。半夜里,气候闷热,雷雨倾盆,有一股摧毁力极强的龙卷风,由上海水泥厂对岸,穿过江面,在上海水泥的2号码头登岸,经上海水泥厂北区,又经龙华飞机场扫向龙华镇。
凡是龙卷风扫过的地方,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上海水泥厂北区的一幢两层楼房被削去一只角,楼外的钢筋水泥电杆一折两段,北门外水泥厂路的居民5死1伤,龙华机场的塔台玻璃全部扫光。如果按这条路线不变,可以把龙华古塔也扫掉。事实是这股龙卷风的路线,从卫生院突然转向正北,向天钥桥路甲申村方向扫去,风力逐渐减弱,千年龙华古塔依然矗立在龙华镇。
1950年,上海“二·六”大轰炸前后,台湾方面曾多次派飞机来龙华轰炸,有一次,蒋介石飞机来轰炸龙华机场,投下几十颗炸弹,其中部分是定时炸弹。有一颗炸弹落在龙华古寺的大雄宝殿门前巨大长条石边缘上,以致弹身裂开,弹药散在地上一大堆,但没爆炸。再看这块巨大长条石,由弹身撞击边缘的一点,分向五个方向裂成五小块,到现在还在。
大雄宝殿正面的条石
大雄宝殿东侧的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