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man专题】(连载2)1980年代,磁带Walkman的鼎盛时期

前文回顾

TPS-L2诞生的前两年,索尼发布了PCM-1磁带式数字录音机;3年后,即1982年,索尼又发布了CDP-101 CD唱机。不过,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彼时磁带随身听还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1980年代的索尼,就好比今天的苹果,既是技术流的代表,又擅长营销,且自带流量。起初TPS-L2并不为大众所接受,但新颖的造型(金属蓝饰面,就是为了和蓝色牛仔裤相衬托)、明星们的争相使用,甚至传闻称索尼雇佣了年轻人,于腰间别着TPS-L2穿梭在热闹的银座街头……很快,随身听成为了时尚的一分子,TPS-L2和单独发售的MDR-3L2头戴式耳机销售一空。
生逢其时。20世纪最后20年,尤其是1980年代,恰好是日本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消费者兜里有钱,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厂商对技术精进的追求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很多年后,在上海虬江路的二手市场里,还能见到那一时期出品的“洋垃圾”(旧电器)。它们精细、严谨的设计,复杂却井井有条的机械机构,让人不得不以审视工艺品的眼光来看待。
起初Walkman只是“单放机”,被认为是台式录音机的附庸。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功能纷纷“复活”。比如增加了录音功能的WM-R2(1982年);具备自动翻面、Dolby NR降噪的WM-7(1982年);搭载录放双卡座的WM-W800(1985年)以及追求重低音表现的WM-501(1987年)……
当然也出现过不少“另类”产品。像是机身防水、FM内置和多色外饰的WM-F5(1983年);“暴晒”4小时就能播放2小时的太阳能机型WM-F107(1986年);追求设计感和透明机身的WM-504(1987年);耳机、随身听无线连接的WM-505(1988年)等等。
1985年,口香糖电池第一次被应用到WM-101身上。这种可反复充放电的设计不仅更经济(相对购买干电池而言),也令机身体积和重量大大降低,为后来超薄型Walkman的诞生奠定基础。其后线控器的出现(包括无线遥控),摆脱了每次操作时必将Walkman捧在手中的麻烦,亦迎合了年轻人追求时髦和科技感的心态。我依然记得,带着WM-EX77(1991年)“出街”,手握挂在胸口的线控器时,旁人侧目的眼光。当然,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技术进步,像是倍速检索磁带上的曲目间隙,来实现完整曲目的快进/快退等等。
Walkman的集大成之作,是WM-EX99(1998年),超薄机身和超长续航成就世界之最,覆盖特殊涂层的绿色机身,于不同角度/光线下将呈现不一样的色泽,可是当年的热门话题。
说来有趣,Walkman是个生造词,寓意人们带着它边走边听。这在索尼海外公司一度遭到抵制,于是又称Soundabout(美国)、Stowaway(英国)或Freestyle(澳洲),直到盛田昭夫下令统一。1986年,Walkman正式为牛津大字典收录。
Walkman史上值得回味的
12款产品(上)
TPS-L2(1979年),同时有两个耳机孔输出,因此早期产品又被命名为Guys & Dolls(源自歌舞片《红男绿女》)。
WM-20(1983年),当时世界最小、最轻的随身听,开面与普通磁带相当,小巧的原因之一是使用了5号电池。
D-50(1984年),相当于4张CD厚度的CD Walkman“1号机”,使用6节2号电池,可连续播放5小时。
WM-101(1985年),首款使用口香糖充电电池的Walkman,它令机身重量降至200g,可以装入衬衣口袋。
MZ-1(1992年),MD Walkman“1号机”,数字录/放音在随身听上得以实现,可以直接切换曲目和防止跳音。
MZ-E50(1996年),当时世界最小、最轻和最薄的MD,使用口香糖电池,主机与耳机分别搭载液晶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