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外公外婆叫爷爷奶奶,AA制生娃的"两头婚",真的好吗?

而今江浙杭嘉湖一带悄然兴起的"两头婚"的形式,通常各住各家,但也可去对方家居住。但男不婚女不嫁也非入赘,男方不必出彩礼,女方不出嫁妆,形同AA制生娃:双方约定生两个孩子,一般大宝跟跟爹姓,主要归男方家庭抚养,二宝跟妈姓由女方家庭抚养为主。

当地人称"不来不去,不进不出”,"两家拼拼"的过日子,既不是嫁女儿,也不是娶媳妇。这种婚姻形式会不会成普遍现象?管外公外婆叫爷爷奶奶,这样会不会弄混,外公外婆的称呼会消失吗?一时议论纷纷。

"两头婚"并不时髦,而是最古老的婚俗"走婚”的现代改良版。

摩梭人的"走婚"

所谓"走婚",是指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而非婚姻关系。以氏族家庭为单位,子女由娘家抚养,而舅舅充当父亲角色。这样的家庭结构,是符合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父的婚姻关系。

到了父系社会跟母姓变成了跟父姓,并延续至今。现在孩子跟父亲姓,难免有人觉得有传统封建思想之嫌疑。但是说句老实话,如果现在让孩子跟母亲姓,有多少男性能高兴地答应呢?

有专家认为,"两头婚"可以提高结婚意愿,有利于家庭的稳固,少了姓氏和抚养孩子的纷争。

"两头婚"这种婚姻方式,对于忙于工作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也少了无暇照顾子女的烦愁。对于双方都是独子的男女,似乎很公平。受独生子女家庭青睐,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两头婚",婚房也可以省了

男方不必出彩礼,买房子,减轻了经济负担,也不用担心婆媳关系处不好。养女儿的不必担心女儿嫁出去,可以更好地相互照顾。

也满足了娘家有继承人的希望,避免了女儿嫁出去受婆家人气的可能,夫妻平等不牵涉财产等问题,好则好不好则散,各找各妈少麻烦。

然而这样真的就是女性独立了,有利无弊的吗?

首先就算孩子跟母姓,说到底仍是男权重男轻女表现的范畴。

对母亲的父母也叫爷爷奶奶,那也只是继承了外公的姓而已。满足了外家家养女当儿,养外孙当孙子的愿望,其实跟外婆没有什么关系。女方父母太在乎这个姓氏,女性被娘家以爱的名义利益绑架了,一下规定了女性生两个孩子的义务。

"两头婚"这种方式,比起让人当上门女婿更能满足男性的心理需求,是女方“退而求其次”的结果。

而如果双方经济条件都差不多,比较富裕的话,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的情况下,独子一般也不愿意失去另一个孩子的姓氏。

《上门女婿》剧照

虽然也有两亲家关系好的不介意,但小夫妻成家后,毕竟愿意跟女儿同住的父母,比愿意跟岳父母同住的女婿多得多,因此流行"两头婚"的地区,多数还是独女户的主张。

而男方传统观念中,多数感觉做上门女婿总低人一等,为加强其对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由此采取的"折中"方式。

而一些独女户招上门婿的,常常因为男方会因孩子不跟自己姓,也当不了家,久而久之容易丧失对家庭的责任心,成为"懒女婿"的现象。

并且,两头婚忽视了姓氏问题,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没有姓氏纽带的牵连会影响到亲情。关于孩子一般人看来,亲兄弟姐妹不同姓是很不可思议的,两个孩子两个姓,在父母眼中可能没有问题,但在夫家和娘家待遇意味着不一样。他们一出生,就注定肩负了不同的家族使命,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如果生一儿一女难以公平,或者两家距离较远的话,"两头婚"变成"两头跑"难免顾此失彼了。

网络截图

加上男女双方以"两头婚”的形式结合,如同合伙开公司AA制生娃,掺杂了两个原生家庭大股东的利益,如果彼此算计太多,都不愿意吃一点点亏,天长日久貌合神离,一遇风浪就难免散了。

其三,与原生家庭黏性过强,难免疏于对小家庭的经营,增大了离婚的风险。

年青一代婚姻的解体,其实很多和双方父母不放手参予太多造成的。婚前都是父母的宝贝,舍不得儿女受一丁点委屈。然而老话说牙齿和舌头都有打架的时候,小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婚姻需要彼此的包容和长期磨合。

小夫妻分别和一方的父母长期共同生活,或者在两方父母处轮流居住,未完全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这无疑不利于小家庭的建设,很难形成“一家亲”的结果。或者干脆就是一种“半离婚”状态,一旦不满足的一方有了“底气”,矛盾容易扩大化,婚姻很容易解体。

有了双方父母掺合,小夫妻矛盾往往容易激化。

对于无辜的两个孩子,难免意味着容易失去完整的父母之爱。因为总体来说一个健康的小家庭,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所以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才是让儿女独立成长的最好方式。

然而不论一头婚,两头婚,过得幸福就是好婚,你情我愿,无可指责。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婚姻的态度会改变,女性越来越独立,沿袭传统随父姓的姓氏格局会不会因此改变,重返母系社会?单亲家庭的孩子,会不会越来越多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