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极清虚、安静的状态去感应世界的本质,开启智慧

在生活环境中,生命力最强的东西是什么?印象里排在第一位的是“野草”,有诗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怎么都烧不尽,春风一吹,又能焕发生命力的,非“野草”莫属。

常听一个词汇叫“耕耘”,是除草的意思,古时“芸”通“耘”,这样又联想到“芸芸众生”,既然芸是草的意思,那么可以理解为,草草众生吗?显然这种解释差强人意。

“芸芸”,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精神,“芸芸众生”指像野草一般有着顽强生命,能生生不息的众生。人类就是拥有了这样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延绵不断世世代代的生存。

老子就像一位坐在光阴之河旁的老翁,安安静静的看着这条奔腾不息长河,用“道”的眼光看着光阴之中的“芸芸众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使心灵空明虚无到极点,保持清静达到极致。

在万物都蓬勃生长中,仔细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道理。

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返回自己的本根。

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回归本性。

回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规律,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叫作“明”。

不了解这个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

了解了规律,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公平无私,无私才能有更旺盛蓬勃的动力。

这样的动力才符合自然,符合自了然就能合于“道”,体道而行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老子的启示(一)致虚极,守静笃

坐在生命光阴长河旁的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致虚极,守静笃”。

当我们想深入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先要做到平心静气。如果心浮气躁的话,是无法把事情做好的。

所以说“悟道”和日常生活里的道理是紧密相连的,能在生活里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做好,这就是悟“道”,何为行“道”,就是按照规律总结出可以做事的方法。

老子的初衷也在于此,对于常人而言,“道”不在虚空中,不在“玄而又玄”中,而在“和光同尘”中。

老子第一句重点要说的就是两个字“虚”“静”,“虚”常和清虚连起来,清虚就是没有杂质,清澈透亮。“静”就是安静,身静,心亦静。

而老子对“虚静”要求更为严格,要做到极点,“虚极与静笃”,这是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当精神,空灵安静到一个极深的层次的时候,去观察万物。老子发现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复”。

“万物并作”,意思是万物在生生不息的成长,万物再不停的变化运动,看似没有章法,运动不止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万物在不断的循环。

生命就在“并作”与“观复”之间,来回的循环。就像太阳的升起与落山,生命也在如此往复循环。

“复”是回头,返回去。佛家说:“回头是岸”。老子说:“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动”,“复”是修行秘诀处。

我们的解读以生活常理为核心,讲做人处世,改变生活状态,如修行,生命科学的探讨,就此一笔带过。有机会,可以另开篇章,专门说。

平时我们常说一个词“复盘”,儒家有类似的表达“一日三省吾身”,儒家是一天复了三次盘,静下心来梳理自己一天的得失,哪里做的好,继续发扬,哪里做的不好,记住并且改正,这就是日日修心的功夫,“复”是往回,往内看。

所以“吾以观复”,不仅看到了万物并作运动不息,循环往复的规律,并且还有一层向回看,向内看的意思。古圣讲话,言少意深,正是“微言大义”。

老子继续讲述自己的观察,众生芸芸,纷纷芸芸,万物就是以一种“芸芸”的状态生生不息,但是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

没有根本就没有生生不息,野草的生命力是由根提供的。万物也是如此,生生不息的动力根本就是其根。

怎么才能寻找到根本呢?老子说:“归根曰静”,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了“致虚极,守静笃”。

曾说过,老子的思维就像一个圆环,开始提出的概念,在中间做一个环绕,又回到了起初提出的概念上。

本来我们以为是在向前走,实际上我们在往回走,这就是老子说的“一”。只有往与复的循环,才能天长地久,这是老子的大智。

老子的启示(二)知常分三步,以及知常的好处

老子让我们安静的看到事物的根本,这样才能看清生命的本源,也就是天性。老子把“复命”这个过程称为“常”,“常”是动态的,并不是静止的。

如果单纯的把“常”解释为规律,或者直接用“道”来统称,不免让后人有一些“恍惚”。毕竟理论的根在于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想而想。

所以对于“常”而言,是先让自己安静下来排空杂念,然后到外界纷乱中观察,最后发现了本源、本质这个整体的动态过程。

所以说“知常”也是由上述三个步骤组成,如果单纯的说“知常”就是知道规律,难免与老子的原本意思是有一些出入的。

这一章的重点在哪里?“致虚极,守静笃”,这是源头,没有这个源头就谈不上去认知规律,本质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心跟着外面的物转,心就乱了,永远都看不到世界的真相。

所以老子给出“静”的概念,洋洋洒洒举例说明,深化逻辑,突出重点,最后还是要回到源头。简而言之,想“知常”,先做到“虚静”。

知道了老子的核心所指,下面的话就好理解了。

“知常”了就是一个有智慧的明白人,不知道“常”的人,往往做事看不到本质,看似忙忙碌碌。勤奋的前提是找对方向,如果方向都是错的,那么越努力岂不是离目标越远。

“知常容”,在我们生活里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一些明白人,是不是会发现,有智慧的人,心胸也更宽广。

这就是“知常”的直接好处,时常烦恼的根源在于自己对事情没有看明白,不知源头,不知结尾,不知自己能做什么改变这样的窘境。

如果“知常”,静心观察,找到主要矛盾,心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气定神闲。所以,一个人的心胸,可以通过后天增长智慧而更宽广,不会被细小的琐事烦心。

若是不烦恼,不烦心,身体健康自然会更好,这简直是莫大的好处。

能做到心胸宽阔“海纳百川”,自然做事会无私,私心少,就能公平。

公平无私的人,我们称之为“旺”。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自己严格,对别人无私,这不就是旺他人吗?

稻盛和夫在他的书里,说了一个做生意最重要的思维,“利他”。“利他”大家都懂,是不是和“旺”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有“利他”思维,最终旺的是自己,这就是老子说的循环,说的“复”。

这样的人,就符合了天地法则,符合了“道”。符合“道”的人,一生都会远离危险。

老子先说“虚静”,再谈“归根,复命”,随后又回到“静”,这是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循环,后半段以“知常”为核心,说了“知常”后的种种好处,得智慧,开阔胸襟,利他者终究会利己。

乃至于一个人如果进步到拥有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就能与道合真,“没身不殆”。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建立在开始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这是值得深思,反复琢磨的真正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