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家林‖临摹是手段 创作是目的——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评委笔谈
临摹是手段 创作是目的
宇文家林
临书大会的举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将引领大家沉心静气深入传统,临创结合,提高临和创的质量,创作出更有艺术深度的书法作品。
从评选中看出,行草书的来稿比较多。大草临黃庭坚、小草临孙过庭的特多。临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苏东坡、米芾的也相当多。相对而言,临宋元之后的作品较少!
有临的相当出彩的,笔墨、神形、章法都很好;但也有不少临作,机械临摹,笔墨迟疑,缺乏深人细致的观察和把握能力。总之,临作不在同一个水平线。如同样都是临米芾的作品,由于认知、功力等方面的因素,临作差别很大。临摹是书法学习的第一步,没有哪位书法家不是从学习前人开始的。明清时期的王铎,就是一日作书一日临摹。当然,作为有一定功力的书法作者,此时的临摹和初学时的临摹是有些区别的。此时,他是一种取舍式的学习,所谓“学七分,抛三分”,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需要。书法作者成长的过程中,一但脱离了临摹学习,他将走向一条“结壳”、自我不断重复、缺乏新鲜“血液”输入的绝境!故而,学习临摹是伴随书法作者一辈子的事。
从我个人学习书法的体会看,专与博都很重要。专,是深度的学习;博,是宽度的拓展。
有了专与博的滚动学习,临摹时的眼力就宽广了许多。
光“专”不“博”,就事论事,学一家而不问他家,是学不好书法的。只有站在一部中国书法史的基础上,才能从临摹自然而然地走向创作之路!
经典的临摹,让我们能尽快熟练掌握必须要学会的古人技巧,也就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技法。
和书法相关联的书要多读。读多了,就能理清思路。加上多临摹,就知道技巧的取舍了。
临摹是手段,创作是目的。
目的明确了,我们就要多创作。从古贤名作中吸收营养,化为我用。同时,读帖也十分重要,多对比,多找自己创作的差距。如此数年数十年,循环往复,举一反三,慢慢地离自由自在的创作就不远了。书法的学习,因人而异,各人自身的情况不一样,如学养、功力、认知、学书年限等等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言之。常规讲,一般开始学书,临摹要实临,最大限度地靠近所学范本,学会一家套路后,慢慢再扩展更大的空间,有些要精学,有些可泛学,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专”与“博”的问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我”学古,也就是意临。像王铎展大临古的墨迹,基本上都是意临。关于创作,更是自我情性学养的体现。我一直认为,书法一事欲速不达,作品到哪一步,是哪一步的感觉。不着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