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请永远做一个心怀乐趣的人
说来奇怪,自己是看着休·杰克曼饰演“金刚狼”长大的,理应很习惯他的“狼叔”形象——可当知道他是澳洲著名歌剧演员出身时,我潜意识里便莫名感觉欢唱“歌者”才是休叔的真面目,而非结实的金刚狼。
比如看《博物馆奇妙夜3》时,我就觉得休叔客串“扮演自己”要比玩“狼叔梗”有意思得多。
卸下金刚狼的重担,休叔在冉·阿让之后终于又迎来了一个适合他的角色:P.T.巴纳姆。
说实话,《马戏之王》真的不算一部优秀电影,但这不妨碍我对它的喜爱。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部分剧透。】
先谈故事。才开场不久,看到长大的巴纳姆直接带走查芮蒂,老丈人没有半点棒打鸳鸯的意思(也许已经打过没打成功),只是说了两句酸话,我变明白电影剧情会走极简路线,结果还是低估了《马戏之王》:影片剧情简单到只有一条曲线,薄到只有一张纸。
“歌舞题材”绝不是故事单薄的理由,远的不说,去年的《爱乐之城》在剧情曲折度和角色层次度上都要比《马戏之王》好上不止一筹。
“平铺-小起-小落-起-落-大起-大落-再起”,该片的故事线完全可以这样概括,没有任何分叉和厚度。
简简单单不是不行,但这种返璞归真的故事,必须要由出彩的角色和其他优异的附属优势加成才能好看,《马戏之王》显然没有这份资本。
比如巴纳姆与妻子查芮蒂的恩爱离合,像是闹钟报时一般精准无误、开关自如,明明男才女貌,偏偏在照本宣科的处理下来不了电。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巴纳姆挖角菲利普·卡里的部分,我们都知道菲利普肯定会答应,但这也太干脆了……
事实上,这种“想当所以然”的情节推进充斥着整部影片,比如稍微朝珍妮·琳德献个殷勤抛个条件,她就愉快地去纽约演出了。
看到扎克·埃夫隆再次出演歌舞片我心里很开心,但眼看着谈一场压根没有化学反应的爱情却很是气闷……
影片中的感情戏,性质就和另一大主题思想“面对内心,活出自我”一样,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表现,缺乏有力论据的论点,变成了强行标榜的政治正确,只会令人别扭。
故事片要这么拍,恐怕已成“套路与反套路”合集了,观众就算不骂烂片,也绝不会喜欢——幸好,《马戏之王》还是部歌舞片。
可实际上,该片的唱歌跳舞也没想象中那么好。照理说汇集了那么多能唱、会唱的演员,却缺少有分量的深情独唱,合唱就合唱吧,流行乐的短板加上普遍短平快的节奏,演出效果更像是欢乐MV;至于舞蹈部分,在喧嚣过后其实也没能给人留下太多印象深刻的画面。
如果把那层美化的滤镜拿掉,《马戏之王》的皮相会格外苍白空洞。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虽然在专业媒体和影评人口中倒下了,却在观众口碑里站了起来。
对我而言也是如此,尽管存在那么多毛病,可我依然喜爱《马戏之王》。喜欢的理由,恰恰正是遮掩影片缺陷的那层模糊滤镜。
别忘了电影类型标签上还打着“传记”的字样,现实历史上的巴纳姆其实存在一定争议,比如他的宣传策略和营销手段,使他更像一个信口开河的骗子……但影片无限淡化了巴纳姆可能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纯粹的大梦想家、大娱乐家。
这种指向性明显的改编,特别符合《马戏之王》的基调和气质——能把这样一群“奇人怪胎”汇集起来的,也只有身怀“有趣灵魂”的巴纳姆了。
无限的乐观主义和娱乐精神,正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其释放出来的情绪感染力,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影片11首歌曲均由《爱乐之城》的词作者 Benj Pasek和Justin Paul创作,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故事,歌曲却是如今的流行风,这本该是个减分项,可两位音乐人表示,这么做很符合巴纳姆个性,“他在那个时代就不受束缚,总希望创造新东西。”
古灵精怪和奇思妙想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巴纳姆。
他可以用拙劣的模仿逗乐一本正经的少女,他可以去荒废的老房子开展冒险,他靠着不会减退的浪漫和热情宠溺查芮蒂,他幻想着在美国大陆飞起飞机,他送上来自数个世纪前的光影作为给女儿的生日礼物,他追逐那些常人避之不及的非常人,他在谩骂和诋毁中坚持着猎奇和喧嚣……
巴纳姆永远在追求这个世界上的未知与奇趣,对于那些没见过的奇人异事永远乐此不疲,然后用幻想和快乐装点他的浓浓爱意。
所以我才喜欢这部休·杰克曼在卖力微笑、歌唱、舞蹈、进取的《马戏之王》,尤其是影片的前三分之一,那个时段的巴纳姆从来不懂得疲倦,也不知气馁,始终在挖空心思去寻找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观”,并赋予他/她/它们“奇迹”的意义。
这样的精神,通过一首首好听、热闹的流行乐传递给了大家。它或许是很粗糙,华而不实,就像巴纳姆“哗众取宠”的马戏表演一样,可我们何尝不也是那些在浮夸表演中获得快乐的观众,哪怕事后回想起来的感觉会不太一样……但至少这一刻,我们的欢笑和满足是真实的。
希望你我能永远做一个有趣的人,最起码也要心怀乐趣,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