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网络:一家自带“产学研”基因的公司
编辑:阿由
设计:紫菜
北京云杉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创新企业。前期在与该司市场部进行对接时,我用了几次“云杉科技”,就几次被对方以“云杉网络”来纠正。
我肯定是有些发懵:科技难道不好嘛?啥都能往里装啊!
不过,看起来这家公司并不想“泛泛”,它更愿意以垂直和专业的态度,面向云网世界的星辰大海,将SDN(软件定义网络)及各种先进技术,带入到企业应用的更多场景。
目前,云杉网络得到了国内顶尖投资机构的多轮投资。作为中国首家SDN企业,云杉网络的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等教研机构,以及Juniper等网络厂商,天生自带“产学研”基因。
显然,一家像云杉网络这样的公司,就很难被浮华遮蔽了双眼。自成立至今,云杉网络始终专注于数据中心网络领域,以一体化和智能化的产品方案驰名业内。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首先坐在对面接受采访的,是云杉网络CTO张天鹏。其实,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张天鹏“出镜”的理由,从来不是什么新想法或者新理念,而是产品端有了新动作。
本次也不例外。继去年12月的升级之后,云杉网络NSP近期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升级——这是一款面向数据中心的虚拟网络互连与服务平台软件,被广泛应用于众多企业的数据中心。
张天鹏认为,云杉网络NSP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其迭代并不频繁,开放的架构能够迅速覆盖绝大多数新的应用场景,譬如这两年较火的容器。
通过插件的形式,在新版本里,云杉网络NSP为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云平台,提供了统一的网络编排和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同时支持容器资源池的弹性扩容和跨资源池互联。
云杉网络做产品的思路不是看友商,或者是看风口,而是看客户。张天鹏表示,通过在垂直场景里与客户的深入沟通,云杉网络注意到金融行业近年来对容器微服务的需求,出现了一波明显的提升。
基于此,云杉网络结合自身的技术特性和业务逻辑,从控制器的层面对容器的易用性、隔离性以及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支持,这也得到了广大客户的高度认同。
当然,这个容器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整个控制器的组件之一。这也是云杉网络很早就规划的工作内容,并且与客户进行了多次的沟通,最终确定了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
“客户一定会把你带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张天鹏表示,目前云杉网络服务的很多金融和运营商客户,规模都比较大,他们对于网络架构、技术走向、应用需求等方面,往往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
作为一家纯“软”的解决方案厂商,云杉网络的合作伙伴主要分为两大类:由于网络资源方面的特定需求,云厂商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另一类是网络设备厂商,云杉网络通过软件的形式,联接起不同的硬件网络设备,帮助客户达成云网一体。
云网融合的新契机
在NSP实现数据中心的云网自由之外,云杉网络的另一大拳头产品DeepFlow,则是面向云数据中心的网络流量管理与分析产品,能够提升混合云网络的运行效率,保障业务上云的稳定运行。
张天鹏表示,DeepFlow基于云原生方式纯软件部署,监控能力真正做到了随云而动,并且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生产环境的侵入性,自动跟随机制确保了能完整监控容器资源弹性部署时的情况。
作为国内最早的SDN创新企业,云杉网络在DeepFlow中率先实现了对容器网络的监控。对于客户而言,容器使他们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业务弹性,而DeepFlow则可以让客户将流量管理与分析,延伸至容器层级,满足创新业务的即开即用即管等需求。
与此前的基础架构平台相比,容器与业务的绑定、融合更为紧密,由此也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通过DeepFlow,客户能够获得具备全网流量采集和全面可视化能力的统一云监控平台,实现业务上云后的可视、可管、可控,并且可以快速定位与排查小到容器大到整体网络的各种故障。
据悉,DeepFlow采用了开放式的架构设计,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一套平台即可解决云上网络性能监控、基础设施监控、应用性能监控等需求。
“由于不能保证每一个决定都是对的,我们会不断去开拓一些新的场景,尝试一些新的方向,提供一些新的功能或服务。”张天鹏指出,这种主动性的“试错”往往会迭代出稳定的产品功能,为云杉网络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
目前云杉网络的产品中已经采用了AI技术,譬如流量分析的告警和预测等,以及此前对网络行为的分析,都使用了机器学习的算法。
不过,用户的最终关注点不会是产品是否具备AI技术,而是产品本身能带来哪些性能或是体验,能否解决某个实际的问题。张天鹏强调,在业务逻辑上,与其他技术一样,AI只是达成目标的支撑手段。
就目前火热的5G技术,张天鹏相信这必然会为云网融合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随着网络管理逐渐从中心走向边缘,IT的复杂度肯定是越来越高,更多的业务场景也需要实现管理与分析,势必需要像云杉网络这样的公司深度参与。
技术层面的辩证思考
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王凯就参与到云杉网络的技术研发当中,因此在博士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公司。目前,王凯担任着云杉网络的研发经理,深度参与了公司各种产品的开发。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在采访中,王凯用这句话表示了自己对于新技术的由衷喜爱。他认为,面向广大客户日新月异的业务环境,技术人员不能抱残守缺,一味守着之前的“老古董”,而是要迎接新的东西,拥抱新的变化。
当然,这种思考与践行也是辩证的,并不是说把所有的老技术统统扫到故纸堆里去,而是根据业务的技术需求,对新老技术的组合进行全盘的思考。
据王凯介绍,云杉网络会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对产品的未来路线图进行类似沙盘演练式的规划。一旦达成共识,相应的需求就被认为是合理的,并会在其后以合理的技术选型加以实现。
“我们会进行严谨审慎的调研,选择那些最实用和最高效的技术,尽快实现产品功能的落地,尽快满足用户的需求,尽快占领市场的先机。”显然,王凯并非那种“两耳不听窗外事”的技术宅。
他表示,设计与实现永远是技术人员面对的一个挑战点。设计之初的需求一般并不多,面对的客户量也有限,不过随着新需求的涌现以及递增的客户,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在不断完善产品的同时,还要通过模块化乃至架构调整的方式,对之进行相应的扩展。
一如前文所言,云杉网络会跟客户进行细致和深入的沟通,但是这并不代表那种项目式的对接。云杉网络会对客户需求的共性部分进行提炼,将之产品化;对那些个性的部分会进行储备和研究,帮助自身确定未来可能的产品方向。
据悉,云杉网络最近在容器化方面的快速推进,就得益于以上的做法。王凯表示,现在很多客户的业务部署速度,与过去相比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这就使得他们对容器的需求陡然提升——其中不光有电商,更有一些大型企业,譬如中航信。
秉承“技术创造价值”的核心使命,云杉网络希望与广大客户携手同行,以云网技术应用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创新添砖加瓦。
欲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