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效率低?看看你是不是没有注意这几点
李红霞
教书这个行业真的是需要用心去做的,只有用心了,教育的效果才能够达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走向成功。
下面我分享的题目是《以心契心——有效教学的秘密》。这个题目听起来有点像鸡汤,但是我们今天不讲鸡汤,我们要讲实效,讲效果,讲落实。如果想要一节课有效果,主要是在于落实上,更多的工作依赖于教师,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来实现。
01.无效教学和低效课堂
既然谈到有效,跟它相对应的就是无效或者是低效。关于所谓的无效教学和低效课堂,我观察到两种现象:
一种现象是知识在场、人在场,但是心不在线。什么叫知识在场,心不在线呢?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就只是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叠加,但是却很少或者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状况。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有时候需要在一些网站上提交一些信息,比如说提交照片,会有提交失败的情况。比如说,照片分辨率不够、大小不对、规格不对、格式不对等等。只要有一点点不对,这个信息就无法提交上去,无法保存。教学的过程与之类似,如果你提供的信息模糊,学生听不明白,他就拒绝接纳;如果你讲的东西跟他的知识背景不能够相契合,他也不接纳;如果你讲的知识过难或者过于简单,学生不易理解或者觉得无用,他都不接纳。如果老师费力讲了半天的这些东西在学生的大脑中基本都没有保存,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比较失败的,低效或者无效教学由此产生。这就叫知识在场、人也在场,唯独心不在场。
我们观察到的第二种现象就是:考的都是我们不会的,考的都是课本里没有教的。现在孩子们流行在考前互相祝福:祝你考的全会,会的全对。可是现实是如此的无情,正如薛群老师所言,比如语文考察的点,从高一到高三,课本上的东西逐渐消失,到高考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试卷上全都是课外的。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课堂仍然是低效的。
0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我们试着分析一二。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含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但是对于我们搞教育的来说,其实多数关注的是心理认知方面的一些发展,“身”的一面被忽略的多一些。然后,在心理认知方面,我们给学生教授的那些知识信息又可以大概分成学术的和非学术的;继续分析,我们会发现给学生教的更多的肯定是学术部分。
而这部分又分为知识的、能力的。我们想想我们的课本上教的是知识偏多还是能力?不可否认,我们每天教的多是事实性知识,而不是能力。而现在考察的方向不仅仅是学生记住了多少事实,还要考察此外的其他的能力,常识以及各种素养。所以,学生感觉到考的都是没学过的和不擅长的。
03.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呢?
要想改变,从低效转变为有效教学。
第一我们要改变教学的范式。
刚才说了,学生心不在场,我们要让他的心时刻在场,要改变学生的参与度。否则就只能是老师讲得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后来学生早就昏昏然,全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在蒙氏教学法中有一种理念:If you 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
你要是告诉我,我就会忘了;你要是教给我的话,我也许会记得;如果你要让我参与到其中,我就学会了。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学生要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学习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演讲、你一个人的舞蹈,学生要跟你一起共舞。
所以我们要把独白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对话式的。从独白式改为对话式。独白式,顾名思义,就是老师自己一个人在那里讲,灯光只打在老师一个人身上,四周一片漆黑,谁都看不见,只关注自己。
什么是对话式?这个对话式不局限于你问我答,师生两个对话。这个对话除了老师、学生的问答引导之外,除了人与人的对话,还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仍然以语文阅读为例,阅读应该首先是由文本入心。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学生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心理,体察到作者的脉动和写作的初衷?还有编者,编排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安排在这一段这一部分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截取这个章节?所有的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来做,逐渐深入肌理。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到文本的背后。这个深入的过程,它就不再是老师个人感受的倾泻,而是老师、学生、作者、编者四个人的对话,是一种“四方会谈”。
第二,实现有效教学,我们主张在教学中应该有非常清晰明确可操作的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很多时候是老师自己心里有数,但是学生不知道。或者是,有一部分老师的想法是我知道就行了,没有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的意识。我们认为,你要让他很清楚明白地跟着你走,明明白白地学习,他需要知道在什么时间能实现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收获。
比如说生物,这一章节学的是有关营养成分的内容,比如像碳水化合物、二氧化碳、脂肪等等等等。那么,老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仅仅让学生记住这些东西的名称吗?不是。可是,我们经常设立的目标是让学生背会这个概念,或者会做一些小测验,概念默写解释填空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学生学习了解这些营养成分,目的是了解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哪些是对我的身体有益的,哪些东西可以怎么搭配的,为什么我会发胖,我该怎么合理饮食才能够营养充足等等。我觉得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从一个知识的表面深入到解决实际生活所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让学生为家人计划一日三餐合理的膳食,那才是我们确定的目标。
04.有效的检测与反馈
我想问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们检测学生能不能听懂,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听懂了吗?”,“会了吗?”。这样封闭式的问题会让学生陷入两难。
如果回答是,但其实学生并不会,老师要追究怎么办?如果回答不是,老师批评“怎么讲了这么多遍了还不会呢”怎么办?学生很多时候是给老师面子不好意思讲老师你没讲明白,我还不懂。所以,学生通常会含糊地回应一声“嗯”。这个“嗯”是很有问题的,是师生双方在糊弄对方,彼此糊弄着把一节课凑乎着上完。这肯定不是一种有效的检测跟反馈。我觉得有效的检测和反馈,应该是把你的教学目标拆解成比较细的目标,从不同的环节下手,单点深挖,深究其理。
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有一首农夫与金鱼的诗,金鱼救了渔夫,家里的老太婆逼着渔夫向金鱼索要报酬,一次比一次贪婪。通常的语文课堂做法是先把字词记会了、分段落、提炼大意。这是一种常见的检测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做法;那么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呢?
我们要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真的懂了,有这样一种做法可以参考借鉴:比如,可以做一个角色扮演,然后进行采访。假设你是那一条金鱼,这个老太婆经常派渔夫来向金鱼要东西。作为这条金鱼,你会是什么感受?又为什么会答应老太婆的要求呢?有人说这个金鱼之所以答应,是因为他要报恩,虽然它也不喜欢,但是答应了回报。这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首诗,可以从对人物的心理的感受,对不同事情状况背景和人物的分析中完全可以检测出来。这才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本来目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05.有效评价,即标准的差异化
每个学生的能力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但是写作可能会弱一些;有的学生习惯于思考,但是他不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可能习惯于倾听。那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我们那么多的教学手段、音视频多媒体等,听说读写画各种方式来检测。老师们可以各种手段去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我的意思就是说要用不同的手段去考量不同的学生,要有差异化的检测手段。
因为我是三好网负责教育教研的,我们也在做一些希望能对我们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提供助力的东西,所以我们做了一个个性化教学的系统,Personalized Goal oriented Teaching & learningSystem, 简称PGOT。我们希望它能够达成的目的是五个方面,一个是诊断与测评,通过这个诊断与测评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进行规划与预期,实现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之后进入我们的目标与导学,在老师的目标清晰的教学设计引导之下,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再然后需要通过不断的、及时的反馈校正,修正我们的目标。
开过车的朋友都知道,车上的导航系统会随时提醒我们,在我们偏离路线的时候会告诉“您已经偏离方向”,“前方请调头”。所以我们设计的反馈系统就是要不断提醒老师和学生,是否偏离了目标。我们不论走到哪一步都要时时回顾我们的目标。最后,我们还有一个达标检测系统,检测实际教学效果。
最后我用这样几个词来结束我的分享: 发现 、唤醒 、 推动、影响。这几个词是来自雅斯贝尔斯对于教育的定义。对于教育的定义很多名家有很多种版本,但是我一直最喜欢雅斯贝尔斯这个: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这几句话特别有画面感,我分明能看到灵魂与灵魂的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