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报告】2017年中晚籼稻市场调研报告

一、考察概述

2017年是稻谷市场变革的关键之年,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稻谷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中央一号文件定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稳定稻谷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坚持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2017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也重点提出稻谷主产区要深入研究完善粮食收储政策,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引导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口粮绝对安全。

9月初,南方主产区中晚籼稻正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时期,部分早熟品种中籼稻已经零星上市。今年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种植成本、生长情况如何?农户种植意向有哪些变化?市场收购主体预期如何等问题对后市影响较大。为充分、真实了解今年我国主产区中晚籼稻的产销形势,中华粮网于2017年9月11日至 15日组织“2017年主产区中晚籼稻产购形势考察”活动。深入湖南、江西等地中晚籼稻主产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中晚籼稻生长情况、加工企业状况、籼稻市场流通情况、市场主体购销心态等,汇集考察途中见闻,结合我们对市场的分析判断,以期为企业经营、投资提供辅助参考。

国内中晚籼稻主产区调研情况(略)

粮网会员可联系市场人员。

考察结论

(一)长势良好 湘赣中晚稻丰产可期

 

今年中晚籼稻自播种以来,气候条件总体正常,光温条件匹配较好,大部地区农田墒情适宜,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尽管六月中下旬南方八省大范围遭受台风、持续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且七月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早熟中籼稻遭遇暴雨洗花及高温逼熟,结实率低,但灾害影响程度偏低,产量及质量影响有限。当前一季晚稻已经陆续收割上市,双季晚稻正处于抽穗扬花阶段,还有一个月时间上市。目前来看,中晚稻长势整体偏好,基本为正常年景水平,湘赣地区中晚稻丰产可期。

(二)种植结构调整明显 双改单成大趋势

受种粮比较收益不断下滑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去,种粮主力以留守老年人为主,劳动能力受限,农户小规模种植经济效益不明显,基本选择种植高产优质一季稻,双改单、普改优在南方稻谷主产区已成大趋势,这种由市场行为引导的种植结构调整比较明显,部分地区双改单种植已有十年以上的历史。预计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不断改革,稻谷种植结构调整将不断深入下去。

(三)中晚籼稻种植成本稳中略涨

 

中晚籼稻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机械费用及人工费用等。据调查了解,2017年湘赣主产区中晚籼稻种植成本约700元/亩(不包含租地费),同比增加30元/亩,增幅4.5%,增加的主要为劳务费用。近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幅下降,且在农忙时节,集中用工量大价高,劳务费用持续上涨。以江西省为例,正常年景中晚籼稻平均单产约1000斤/亩,按最低收购收购价1.36元/斤计算,种粮收入约1360元/亩,除去700元/亩的种植成本,毛收入约660元/亩,中晚稻种植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四)土地流转加快 稻谷规模化种植增多

近年来湘赣地区土地流转速度加快,随着部分农户退出农业种植,转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种粮大户租地进行规模化稻谷种植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增多,土地承包、跨省租地等各种方式频现。种粮大户种植规模有的几十亩地,多的甚至有两三百亩地,且拥有大型生产机械设备,诸如播种机、收割机、烘干塔等,可以进行稻谷种植、收割、销售一条龙业务。种粮大户基本以种植双季稻为主,通过规模优势,双季稻产量及效益还是要高于一季稻。

中晚籼稻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

综合中华粮网实地调研情况,初步预计2017年全国中晚稻种植面积约3.79亿亩,同比增540万亩。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种植结构调整影响,2017年东北三省一区“旱改水”比例进一步扩大,粳稻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初步统计今年东北三省一区粳稻播种面积同比增410万亩,全国粳稻面积同比增加430万亩。二是安徽、湖北等地区因上年受洪涝灾害影响,中晚籼稻有效种植面积下降,但今年天气形势好转,种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加。其中,预计全国中晚籼稻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约2.41亿亩,同比增110万亩。其中安徽、湖北、四川增幅较大,而湖南受休耕政策等因素影响面积下降较多,江西与往年基本持平。

从中晚稻生长形势来看,后期丰收在望。进入9月中旬,江南大部晚稻处于孕穗抽穗期,华南大部处于分蘖拔节期。东北、江淮、江汉和江南东部一季稻处于抽穗开花至乳熟期,西南地区大部处于乳熟至成熟期;全国一季稻一类苗比例为39%,二类苗比例为60%。初步预计2017年全国中晚稻产量约17840万吨,同比增460万吨。其中粳稻产量约7025万吨,同比增210万吨,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中晚籼稻产量约10815万吨,较上年恢复性增产250万吨。

(二)消费

近几年,我国稻谷消费总体平稳,波动较小。2016年、2017年,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连续两年向市场投放2011-2013年产中晚稻,工业用粮小幅增加;口粮消费及饲料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家禽散养规模下降继续稳中略减。综合预计,2017年我国中晚籼稻总消费量约10140万吨,同比增90万吨。其中,口粮消费约9355万吨,同比减5万吨;饲料用粮约550万吨,同比减25万吨;工业用粮约490万吨,同比增加130万吨。

   

(三)进出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1-7月,我国共进口大米240万吨,同比增加24万吨;出口大米64万吨,同比增加45万吨。2017年,我国大米进出口形势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国门利剑”活动持续,我国对大米边境贸易及走私管控继续加强,通过正规渠道进口的大米数量明显增加;二是海关进口费用较走私及边贸增加,同时东南亚大米价格大幅上涨,使得我国大米进口成本小幅增加,对国内大米冲击作用减弱;三是产区进口米倒流情况减少,主要集中在沿海销区;四是受稻谷“去库存”政策影响,部分陈米竞争力增强,我国大米出口量大幅增加。综合来看,由于国内外大米价差仍较大,2017年,预计我国稻谷整体进口量将保持在500万吨左右的高位,出口量也将出现明显增加。

(四)政策

中国的稻谷市场,具有明显的政策市特征,从下图可以看出,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我国稻谷市场的影响十分深远。2017年,国家首次全面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标三早籼稻为1.3元/斤,中晚籼稻为1.36元/斤,粳稻为1.5元/斤。

   

最低收购价政策曾在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及种植收益方面贡献颇多,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向市场释放了改革的积极信号,我国稻谷市场将由政策市逐步向市场市过渡,可以预料的是,稻谷品种与市场联动性将大大增强,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已成趋势,大幅下调也在预料之中。为鼓励优质稻种植,早籼稻托市政策有取消可能。不过,为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政策变革的初衷并不会造成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及产量的较大波动。

除最低收购价政策外,稻谷的轮换、拍卖对市场粮源的流通影响也十分明显。截止到8月25日,2017年累计投放2014年-2016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2609.25万吨,成交171.57万吨,成交率6.58%;累计投放2013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894.18万吨,成交441.92万吨,成交率23.33%。总量约有超过600万吨的陈季中晚稻分批次投放到市场上来。整体看,2013产中晚稻拍卖价格相对较低,成交情况要好于2014-2016年产中晚稻,也更受市场的欢迎。随着大量政策性中晚稻进入市场流通,供应相对宽松,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晚稻偏弱格局难有大的改观。据部分加工企业反映,企业拍到的2013年政策性中晚稻稻,一般是少量掺入2015年、2016年产的中晚稻里一起加工,对大米品相影响不大,大米出厂价相差不多。后期来看,掺兑米将是市场的主流,随着中晚稻拍卖的持续进行,其影响将维持到新粮上市之际。稻谷的轮换及持续拍卖使得中晚籼稻的市场供应量逐步增大,市场供给面较为宽松,这也是2017年以来我国中晚籼稻市场趋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期走势预测

根据对湘赣地区中晚稻市场调研分析,2017年中晚籼稻预期丰收,国内稻谷供应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虽然2017年国内稻谷最低收购价普遍下调,但价格仍居高位,风向标作用明显。据市场监测,今年湖南、江西、湖北地区陈中晚籼稻轮出价普遍在1.3元/斤以下,目前新季常规中籼稻收购价也在1.3元/斤左右,均明显低于最低收购价1.36元/斤。由于市场普遍预测2018年中晚稻托市收购价将继续下调,预计今年托市收购将继续主导中晚籼稻收购市场,中晚稻托市收购量或将创新高。

后期随着中晚稻的陆续上市,预计多元主体将积极入市采购新稻。一方面上市初期新稻价格相对较低,承担政策性收购的收储企业将采购积极;另一方面在政策性粮拍卖价格高位的形势下,米企更倾向于及早进入市场采购新稻补充库存。分品种看,普通中晚稻与优质中晚稻价格走势将有所差异,其中普通稻由于供应充裕,价格将主要受托市主导。特别是在后期多元主体收购补库告一段落后,普稻市场需求减弱,主要以托市为主,价格也将稳定在托市价附近。优质稻因市场需求较好,更受加工企业青睐,预计优质优价特征将继续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