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篇  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遗址的环境及其人地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旗海东南缘一系列露头剖面的调查和分析,结合考古资料和年代数据,重建了黄旗海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湖泊演化。湖进开始于晚更新世末期,在11kaBP达到了最高湖面,之后维持在相对高水位;55kaBP之后,黄旗海水面开始低于1300m。根据剖面的孢粉分析和黏土矿物分析,恢复了早中全新世气候变迁的历史。中全新世前期是气候最为暖湿的时期;中全新世后期,气候明显趋于干旱。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庙子沟遗址人类活动和古环境的关系。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原始文化源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在全新世大暖期环境背景下的传播,而庙子沟遗址的出现则是在气候趋于凉干的情况下,环境压力和文化发展本土化过程的结果。庙子沟遗址的广谱型经济反映了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目前而言,积极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
庙子沟遗址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该遗址保存之完整与遗物之丰富,在全国亦不多见。它为我们了解当对的社会形态和人类活动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位于庙子沟遗址以北约6km处的黄旗海,作为一个内陆封闭性湖泊,是研究该地区环境变迁的良好载体。前人曾报据该地区地貌学证据和对孢粉、黏土矿物、古生物和历史资料的分析,重建了黄旗海地区全新世以来 的环境演变。文章则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与庙子沟遗址可能相关的黄旗海东南缘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并结合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讨论黄旗海地区为什么在气候最好的阶段之后才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性。
1 研究区的现代白然地理环境
研究区的地貌结构由南向北依次为基岩丘陵—黄上台地—冲—湖积平原—黄旗海。基岩丘陵平均海拔约1500m左右,其岩性主要为太古界的片麻岩和花岗岩。长期的剥蚀作用使这些丘陵起伏平缓。在基岩低山丘陵的山前地带以及河谷的阶地之上一般都搜盖着厚约几米到十几米不等的黄土或黄土状土。这些黄土主要是晚更新世以来风力搬运堆积而成,部分经由流水的改造。冲—湖积平原海拔1280~1350m,主要由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冲—洪积物和湖积物组成。
研究区在内蒙古气候区划中属于温凉半干早偏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4.5℃,年平均降水量376.1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张兰生先生认为该地区是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与四风环流共同作用的地带,这3种大气环流的强弱变化决定了该地区的气候(尤其是降水)状况。土壤以草原栗钙土为主,原生植被为半干旱区森林草原,其特征是草原、草甸和森林植被共存。灌溉农业与旱地农牧交错的生产方式共存为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
2 黄旗海盆地东南部的湖泊演化
我们对研究区湖泊演化的重建主要根据露头剖面的沉积相分析与对比。湖盆特殊的结构使地层的发育表现出同期异相的特点,亦即湖盆中不同地貌部位的地层发育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而且这种地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又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据此,我们在不同地貌部位有意识地选取了几处剖面来讨论黄旗海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发育历史(图 1 )

X
2.1 庙子沟村附近的沟谷横剖面该剖面
位于图 1 中的 A点,庙子沟遗址即位于该剖面中覆盖有薄层黄土的基岩台地之上。从该剖面(图 2)可以看出 3个明显的地貌发育阶段,依次为黄土状土的堆积、湖积台地的形成以及庙子沟一级阶地的发育。黄土状上厚度可达10m左右,垂直节理发育,在庙子沟村南及其邻近的井子沟村有广泛的分布,是两个村砖瓦厂取土的主要对象。湖积台地厚约4m左右,主要是一套河湖相地层,其顶部沼泽相的灰黑色淤泥海拔约为1360m,可能是湖浸的过程中在沟谷低洼处的堆积。此外,在庙子沟和井子沟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