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道|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 ——常州市第一中学高品质办学的校本实践(五)
【殷 群】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戴维·帕金斯(David N. Perkins)在其《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这样说到,“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陶继新】戴维·帕金斯之言是也。要想拥有“未来智慧”,就要从学生时代起航,就不能让学生只是学些知识,而与智慧擦肩而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更多关注的是事物,而智慧则直指人的生命灵性。如果只有知识,就可能看着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可是,有了智慧之后,就有可能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绚丽的风景,从一粒沙子里面发现灵魂所系。智慧虽非生而有之,可如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构建高效的课堂,开启其好奇心的大门,智慧的女神就有可能翩然而至。
【殷 群】您说到高效课堂,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旨在丰富学生生命的课堂生态。
一是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的发生。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动者,教师要善于倾听,给与学生信任,对学生充满期待,激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局限,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唤醒者,教师不应只顾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计划、阐释或教学进程,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旅伴者,教师陪伴着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教师提供工具,指示资源或者进行总结,在学生无力解决问题或出现巨大困难时,教师可以支持学生。
二是构建“五有四化”新课堂(创设真实情境,使教学有趣;联系实际生活,使教学有用;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聚焦学科素养,使教学有魂;关注主体发展,使教学有效;生活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结构化——结构可视化),将传统的“教堂”变成“学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三是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新教学,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知识点”上升到“能运用知识做事即指向素养的课程单元”,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大任务、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的名义来组织或结构化要学的知识、技能、问题、情境、活动、评价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或事件”。
四是实行跨学科融合教育,我校于2018年成功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并获教育部重点立项。学科融合承认学科之间的差异,将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优化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将原本分散的学科有机联系为一个系统,强化学生的融合思维。学科融合教育的价值旨归是回应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促使学生的认知走向深刻与丰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陶继新】“重构师生关系”意义重大。教师不能只是授业解惑者,更应当是“启动者、唤醒者、陪伴者”,为此,就要相信学生,开启其主动学习的大门,“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学生在课堂上生龙活虎,思维的双翼展翅飞翔。于是,传统的“教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由教师“教会”步入到了自己“学会”,以至因“善学”开拓出一片天地,这时,“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奇观就会出现了,教师解放了,学生学好了,生命由此而美丽而又尽情地绽放!
【殷 群】我认为,教育不仅要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也要指向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没有教师的职业幸福,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学习幸福,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把“爱心、责任心和耐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就是要在扎实学识之上厚植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
作为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我们着眼于“信念坚定、业务精湛、合作和谐、深受欢迎、善于创新、自成风格”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了以“分类培养、分层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实施教师发展三大工程(青年教师发展工程、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引领工程)。通过今年刚刚申报成功的“龙城正学”省级“四有”好教师团队项目建设,在构建支持环境、激发发展内驱、提升教师素养、锤练关键能力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为学校高品质发展奠基,实现教师转型与学生成长、学校高品质教育的良性同步互动。
【陶继新】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让我们明白了教与学两个方面我们都不能忽视,而应当同舟共济,同时发展。在新时代,教师的成长还应当被赋予新的意义,更多元的内涵。诚如邓小平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教师持续不断的发展,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才能教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殷 群】是的,近几年,学校共培养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正高级教师11人、省特级教师10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5人、常州市“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21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1人,拥有市“五级”阶梯人数超过50%。
【陶继新】有其果必有其因。正是有了教师优质发展的工程,才有了名师辈出的教育景观。这些名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会因为不断发展且又能收获硕果而感到自身的价值。而他们的发展,又会让尚未成为名师者“见贤思齐焉”,从而在以后使名师队伍不断壮大,甚至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喜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