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岐黄针是利用現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多种针具的优点形成的,运用《内经》“五剌法”里面的“输刺”和“合谷刺”做为临床操作技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易推广等特点。
针灸从砭石、《黄帝内经》到《针灸甲乙经》再到《针灸大成》,最后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他逐渐从兴盛走向了没落。现在国家在大力提倡中医,针灸也用于治疗很多临床疾病的治疗,并且在国内、国外的接受度都很高。但作为一个本科5年的针推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觉得现在的针灸还是有很多问题。其二,针灸很多时候被局限在了治疗痛症、痹症等这些疾病中。其三,针灸治疗时还会配合其他很多理疗仪器。因为自己的技术,因为现在的医疗环境,还有现在针灸面临的问题,我对坚持针推这条路产生了动摇,但是了解了岐黄针后,我对现代针灸又有了新的希望。《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小针的要诀,说起来好象容易,但是要达到精微的境界却是很难的,一般的治疗选穴多,时间长,疗程长,疗效差别大,就像乌云蔽日。而《灵枢》中写道:“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真正好的针灸疗效就应该像风吹乌云消散,很明朗地看到苍天一样,岐黄针就有这样的疗效。现在的针灸很多被局限在了治疗痛症、痹症上。岐黄针在治疗重症、痛症、痹症方面的疗效不必赘述,但让我惊讶的是岐黄针对于帕金森的显著疗效。帕金森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岐黄针疗法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上疗效显著,起效快,无明显副作用,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平时生活中注重休养能很好的抑制疾病的进展。我还看到了关于岐黄针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分享的文章,这种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较为复杂的医学界难题,西医目前也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岐黄针在经络辩证理论指导下,在经典原文中找依据找灵感,取听宫、风池,以手足少阳经循行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为据,取天牖,手少阳三焦经,调和三焦气血运行,使耳部局部气血调和,可开窍启聪。《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为典。选百会,督脉,为诸阳之会,可益气健脑,醒神安神,开窍功效,即取“治病先治神”, 每次2穴,交叉选穴,疗效显著。岐黄针治疗膀胱炎病例,膀胱炎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及下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从经络、营卫的角度来治疗疾病,病情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督脉等,若有其他症状则按经筋选穴,主穴配穴相辅相成,依然每次2~3穴,每周2~3次,疗效显著。《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过:“病十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这种疗效岐黄针能做到!岐黄针打破了现在大多人对于针灸只能用于痛症、痹症的禁锢性思维,知道针灸可以用于抑制炎症,可以治疗神经锥体束疾病,我知道以后岐黄针、其他针灸都会被用于更多样的临床疾病的治疗。现在很多疾病不光只有针刺,还会配合中频、低频、药透等一系列辅助治疗,一次的治疗时间就可长达1~2个小时。岐黄针多数时候就是搭配一个岐黄罐而已,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岐黄针独特的针具既是对传统九针的继承,也是更好的改良,拥有少痛或无痛,安全便捷、简便易行、功能多样、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取材简单,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点。刺法方面,岐黄针遵循《黄帝内经》中“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分别用于治疗皮、脉、筋、肉和骨的记载。《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的理论,注重五脏之气外合于五体,故通过针刺不同组织结构可以影响相对应的不同脏腑功能。岐黄针不只是一种针具,他更是针灸人辨证施治的一种引导和体现,是针灸人传承和创新的代表。岐黄针的精神告诉我,要多读经典,要善于从经典中发现和思考,古代典籍里的宝藏还有很多。岐黄针还告诉我,针灸的魅力还远远没有被世人所看到,需要我们去发掘,使他更加的发光发亮。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王梦抒同学,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