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中该注意的细节:弹壳记得要收集,机枪手可以戴钢盔
最近谈到了印度的“军事神剧”,也不由得想到了我国曾经一度横行的“抗日神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两者之间没有太大差别。不过从中印两国国民对“神剧”的态度和看法来说,却是大相径庭。
绝大多数印度人认为他们的“神剧”就是真实的历史;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为“神剧”是真实历史。如果要是稍微懂一些历史的话,对“神剧”都还是深恶痛绝的态度。而这一点,在印度国内是看不到的。
甚至不少印度人以他们“神剧”中的情节作为论据,去展示印军的英勇无敌来,相信见识过海外印度人如何诡辩的话,就知道他们的脑回路是多么地清奇了。
本文无意过多讨论印度人如何如何,而是想从国内的“抗日神剧”入手,谈一谈抗日剧如果不“神”的话,能不能拍好的问题。
“抗日神剧”,“神”在了哪里?
其实倒不一定在于演员的演技,而是在于其情节的“神乎其神”。
这种在情节上的胡编乱造,既无视了历史事实,也是对正常逻辑和常识的挑衅,甚至于有的情节是在刻意向低俗、恶俗方面去引导。
比如所谓的手撕鬼子,比如所谓的裤裆藏雷,比如所谓的手腕一抖子弹拐弯,等等。
我们不说导演和编剧们有基本的历史和军事常识了,就连一些基本逻辑和常识,在很多抗日神剧中都是体现不到的。
其实这也不是抗日神剧的通病,而是国内现在好多影视剧都存在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看看,新播出的影视剧有N多部,但其实得到好评的并没有多少。
普普通通的影视剧尚且如此,而以历史或军事为背景的电视剧,创作难度显然要更大,因此出现的精品就更少了。
记得去年的时候有一部以唐朝历史为背景的剧《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得到的好评就比较多,笔者当时还写了不少相关的长文章。
最近有一部《大秦赋》也播出了,按道理说这段历史是荡气回肠的,比《长安十二时辰》那种半架空剧理应要更精彩。但不得不说,这部剧追了没几集就不再看了,尽管画面很好看,可总觉得不对味儿,所以本来该写写的,反倒是一篇文章都没出。
因为职业原因,笔者对于新出的战争剧总是会有更多的关注。要说今年看的最好的一部剧,应该就是《战火熔炉》了。
这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战争剧在宣传力度上并不大,名字也可以说很普通,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部剧的存在。
但这部剧看下来,感觉总体还是很不错的。
要说瑕疵有没有,肯定有,比如主角的“上帝视角”;比如剪辑、删减有些凌乱;比如后一段战斗有的情节设定不合理等等。
但除了这些不太完美的细节外,这部剧有更多值得夸赞的情节。这些情节之所以值得夸赞,是因为它们符合了真实的历史。
比如我们看到了指导员的角色定位;看到了战斗布置和战术动作;看到了部队中新老兵的融合;同时也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希望任何一部战争剧都不要忘记这一点,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而这样的牺牲在很多抗日剧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以一些抗日神剧来说,前一秒钟还是牺牲流血的场景,下一秒钟就是嬉笑欢乐的场面,这样真的合适吗?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牺牲巨大的战争,我们希望无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后世的纪念中都能对牺牲有所尊重。
有人可能会说了,牺牲使人悲伤,那么抗日剧要都是这种格调,谁还愿意看呢?
对牺牲情节的尊重,不代表整个抗日剧都要沉浸在悲伤的主基调中。而在真实的抗日战争中,如果中国军民都是哭哭啼啼,那自然是坚持不到最后的。
悲伤之后是什么?是化悲愤为力量,是抗战到底的积极心态。
当然了,不是说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有这种心态,有的悲观主义者失去了斗志,有的投机主义者投靠了日伪,这也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们的抗战是靠着这些悲观主义者和投机主义者打赢的吗?绝对不是,我们有更多坚定的抗战斗士们。
笔者的家乡是抗战老区河北省平山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国军主力南撤,随后八路军工作团抵达。
在很短的时间内,只有20余万人口的小县就有1700多人参军,其中有约1500人被编成一支团级建制的部队,这就是著名的平山团,后来的正式番号是八路军120师新718团。
当年参加这支部队的战士们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而在平山团之后,本县的青壮年们陆续参加115师主力部队、晋察冀军区部队的还有很多,如晋察冀主力5团的主要兵员也是来自于平山县。
8年时间内,我们这个县内有12000人参加了八路军正规军、7.5万余人参加村自卫队、游击组。但同时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仅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5500余人,直接和间接死于日寇侵略的百姓也有数万人。
牺牲这么大,但我们没有屈服,我们打出了一个响当当的英雄县来,著名的西柏坡就在平山县内。为什么非要选在西柏坡这里呢?因为这是铁打的人民堡垒啊!
八路军在敌后的抗战是人民抗战,我们希望一些影视剧能看到这一点,别动不动就是土匪抗日、地主抗日、富家少爷抗日。
抗日战争中,后几者有没有抗日的?当然有,但绝对不是主流。
而现在的电视剧中,有多少题材是他们?真正的以平民大众为主角抗战的电视剧又有几部?
有的抗战剧其实是披着偶像剧外衣的现代剧,动不动就是装酷耍帅,霸道总裁范儿,这种套路用在了抗日题材上,接地气儿吗?
恐怕除了那些明星的粉丝之外,绝大多数人都看得不舒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抗日剧不好看、太雷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它除了名字叫抗战剧之外,一切的出发点都不是从抗战本身出发,那能好看了吗?
显然是不能的。
所以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起码你得是从一部真正的抗战剧去入手,这才是基本前提。
做好了要拍真正抗战剧的准备,就得起码先了解一些基本的史实。
其实说真的,我们中国观众的要求真的不高,剧情如何打造我们先不谈,就是一些稍微花点功夫就能做到的细节能够做到位,其实就已经能让大家夸赞不少了。
打个比方来说,有的抗战剧在拍摄的时候,加入了机枪换弹匣的情节,这按说是很应该的吧?但是我们看多了抗日神剧无限弹药的场面,看到这种镜头,反而就得夸上两句。
看看,我们观众真不是胃口高到了天花板上,看个机枪换弹匣要求高吗?导演拍个机枪换弹匣,难吗?
其实除了机枪换弹匣之外,还有很多细节的加入,也都是可以加分的,笔者也简单说几点。
第一:八路军的机枪手很多是有钢盔的。
在绝大多数电视剧中,八路军都是布帽,以至于八路军从来不戴钢盔反倒是很多人的潜意识了。但在真实的抗战史上,八路军缴获日军钢盔后都会使用,其中优先给机枪手和掷弹筒手配发。后期有的部队缴获量大,整个部队戴钢盔的也有。
其实这样的情节就可以加入,大众觉得新鲜,也符合历史。
第二:战斗过后记得捡弹壳。
八路军的抗战条件很艰苦,尤其子弹的数量很少,这一点请所有抗战剧的创作者们要明白。八路军当时的抗战到了每打完一次战斗都要捡子弹壳的地步,甚至不光自己打掉的要捡,战斗过后敌军阵地上的子弹壳更要捡。以至于逼得有些日伪军自己打完仗后,也要把弹壳捡走,以防被八路军拾到后复装再利用。
在影视剧中加一个这样的情节并不费劲,它至少是加分项,而不至于招致恶评。
第三:八路军的军服可别一水新了。
抗战中八路军穿着崭新军装的形象有没有呢?绝对是有的。至少在全面抗战前期,45000人编制八路军的军装,老蒋还是给发放的。只不过发了没多长时间,就给停了,而之后八路军各个战略区都是自己解决军服问题。
而在连布匹都极度短缺的抗战时期,各战略区军装的颜色也都大不相同,如晋察冀军区的军装就是黄绿色为多。
因为很多军装都是超期使用,打补丁、掉色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一点在抗战剧中有所体现也不会太失分吧?
第四:注意对武器和物资的缴获。
八路军的主要武器在当时都是缴获而来,这一点希望抗战剧的创作者们要注意点。而且缴获也是要讲常识的,别动不动就来一个150毫米重炮,那就太夸张了,想缴炮可以设定山炮、步兵炮,这些都是可以的,历史上也都有依据。
当然要说细节一一抠的话,这样的还会有很多,而在情节的设定上,既然是抗战剧,那么肯定少不了几场战斗。
这一点其实有现成可以借鉴的例子——《亮剑》。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亮剑》中独立团的所有战斗几乎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型的,既然是电视剧就可以在原型战基础上进行适度和合理的改编。这样的话,既不会让战斗情节失真,也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
所以我们看剧版《亮剑》的成功,其实是对历史原型的发掘和历史细节的结合得较好,再加上合适演员的演绎,就比较好结合到一起了。
而所谓的抗日神剧,其实哪一点都做得不太到位,最终的效果除了建立在侮辱智商和历史基础上的娱乐外,真就不剩什么了。
所以对于未来抗日剧的发展,还是要靠真正懂的人去做。
只要真正懂的影视创作者去搞,肯定能搞出不错的作品来。甚至不止是抗日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在未来都是可以期待的。我们有极其充裕的历史题材,同时还有非常大的市场,只要拍好了,观众都是会喜欢的,近年来一些成功的作品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太久,也希望结果不要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