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解读:胰岛素不足是现象,脾胃湿热才是根源
2012-12-28 15:28

中经堂and恒隆广场
中经堂,中医中的恒隆广场,古典中透着现代,奢华中浸润着平和。欢迎您大驾光临。
苏宝刚简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养生中心中经堂专家 ,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一代宗师刘渡舟教授衣钵传人。行医四十余载,治愈重症、疑难杂症患者无数。
糖尿病这种被人们称为“富贵病”的病,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变成了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发病年龄也从中老年人向青年人甚至是青少年蔓延。不可治愈、终身服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始终让人心有余悸,它已经成可怕的“可怕杀手”。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感染、毒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其后期还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危及生命。
糖尿病主要分为I、II两型,I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II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的90%以上。其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饮鸩止“渴”说胰岛素
长期打胰岛素,血糖不降在增,还会加快出现并发症
餐前来一针胰岛素,已成为众多“糖友”的共识,只有打了这一“预防针”,才能安心的吃顿饭。人们普 遍认同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方面的功效,却又对其毒瘾般的依耐性和药物肝肾损害心有余悸。糖尿病饮食上明明要忌口糖分甜品,一针胰岛素下去,偏高的血糖就有可能打成了低血糖,还得靠摄入糖分来补充能量;还有就是,即使比吸毒还规律的去打胰岛素,坚持个三年五载,最后还是发现,血糖值在稳定的增长,这时候再想让其下降,就得不断加大胰岛素剂量,为了控制血糖这一个指标,加大药量,好不容易血糖值让人放心,肝肾损伤、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这些并发症出现了,生命在一点点被蚕食。胰岛素,这棵糖尿病的救命草,也是摧毁压倒健康最后一道防线的催命草,真是让“糖友”们又爱又恨,倍显无奈。
吃出来的富贵病,脾胃湿热生血浊,
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发病原因和日常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吃肥甘厚腻,很多人 还爱吃辣的,吃多了排不出去就积聚成浊气,浊气上蒸瘀堵,损伤了脾胃,脾主运化水湿,脾功能失健就会造成阴虚,燥热阴虚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胰岛无法正常工作,胰岛素不正常分泌,糖尿病就来了。打个比方,我们是不是需要居住在一定温度、一定湿度的环境里,才能舒服。如果我们居住的房间温度太高、湿度太大,即湿润闷热,我们是不是觉得特别不舒服,人根本就不想动了。
中医说糖尿病
消渴症多虚多瘀
糖尿病归属于中医消渴症的范畴。《黄帝内经》依据不同的病机、主证分别谓之“消渴”、“消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古代疾病候疏义》解释:“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名之为消渴病,多尿为其特征:“其人一日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
中医认为消渴的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肾等脏腑的虚损是消渴病的病位基础,血脉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失养,进一步受损。
X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
糖尿病是慢性病,气阴两虚最为多见,符合中医久病“多虚、多瘀”观点,病人脉象沉细,舌质紫,面色晦暗无华,血脂血粘度高,呈血栓前状态,通过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提前干预和治疗,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中医整体观,糖尿病是多系统多器管受损,所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防止心脑血管等并发症,采用理、法、方、药、养一体的“治疗系统”,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伤寒论》中提出“阴阳自和必自愈”,中医治疗糖尿病,不应一味强调降血糖,而应以人为本,以改善烦躁、疲乏、多汗、失眠等症状,进而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体重,以保持平和心态,精力充沛地生活为原则,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西药磺脲类降糖药对胰腺是刺激再刺激,促其衰竭,纯西药治疗是鞭打快牛,而且一味强调节制饮食,也是鞭打快牛。中医观点应合理调配饮食,广泛地介绍降血糖的各种蔬菜、水果、中草药,增加病人的认识水平,使糖尿病人消除吃的畏惧,从而享受生活,享受糖尿病饮食治疗带来的口福。饮食原则体现清热、养阴,使“久虚久瘀”之体气血平和,使胰腺的功能尽快恢复。
中医治疗糖尿病以促使机体达到自稳态状态,以扶正为主,恢复元气,调理脏腑,养阴益气活血,使血糖逐渐降到正常;依靠饮食疗法,强调运动疗法来有效配合治疗,同时健康教育贯穿疾病全过程,提高病人自我养护行为的水平。
核心提示:有人把覆盖在体表的皮肤比喻作人体的一面镜子,可以由此窥见内脏的变化;的确,许多病首先会在体表显露蛛丝马迹。人类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特别是不少缺乏典型症状或处于隐性期间的糖尿病人.
,其皮肤,粘膜上就往往会出现原因不明的种种异常变化。
说起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不知不觉就患上了糖尿病。因为很多人在没有发病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而往往是直到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等,才得知是糖尿病作崇,才知道原来自己已是糖友一员。那么,糖尿病是不是只有在发病的时候才有所表现呢?除了血糖我们还有没有办法可以察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可寻呢?
糖尿病专家指出,虽然糖尿病的隐密性很强的,并且一旦发病来势凶猛,但是对于一般人群来说,糖尿病是可以有所察觉的。有些症状虽然不明显,我们只要加以注意,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有人把覆盖在体表的皮肤比喻作人体的一面镜子,可以由此窥见内脏的变化;的确,许多病首先会在体表显露蛛丝马迹。人类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特别是不少缺乏典型症状或处于隐性期间的糖尿病人,其皮肤,粘膜上就往往会出现原因不明的种种异常变化。专家提示,面色潮红皮肤痒是糖尿病的隐性症状需警惕。
一、面容色泽发红
典型糖尿病人在发病前后,面色并无异常改变。但有人调查过千例隐匿性糖尿病病人,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颜面色泽较红,有89.5%的患者呈不同程度红面容。据认为,面部色泽较红的病人血糖值常较非红面容者低,因为此类糖尿病人的病情较轻。
二、手足部水疱疹
隐性糖尿病病人手、足以及足趾、小腿伸侧,在没有任何诱因情况下,常突然出现外观颇似灼伤后的水疱,其特点是不痛不痒。
三、胫骨前生褐色斑
此症多见于轻型糖尿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小腿前部皮肤出现椭圆形褐色斑,伴有轻度凹陷性萎缩。其中有10%左右可合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四、手足背肉芽肿
早期糖尿病人在手足背常出现色泽淡红,如指甲大小、质硬、呈环状的肉芽肿。
五、菱形舌炎
大约有2/3隐性糖尿病病人可出现原因不明的舌疼痛,舌背中央呈菱形的乳头缺损(即舌背上无舌苔覆盖)等等。
六、皮肤瘙痒
约有10%的早期糖尿病病人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的皮肤瘙痒。且较顽固,以外阴部或肛门部位最严重。
经络调理
糖尿病的病根在肺脾肾等脏腑,其主要指标血糖却又是通过血来检测。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内连五脏六腑,外达体表四肢。中医讲:“有其内必诸形其外”。其实,在体表可以找到很多糖尿病的阳性反应点,通常在其肩部容易出现广泛不规则的形如青春痘的暗褐色皮肤斑点,在肩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另外在大椎、肺俞穴、胰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发现结节、肌肤表面硬化,脚底皮肤变硬等症状。
·祛除湿热让糖尿病也可以自愈
很多糖尿病人在辨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体内不是肝胆湿热、就是脾胃湿热,有的甚至五脏皆有湿热。实际上,就是说你这个病,是由于脏腑所居住的环境太过湿热了,使得脏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导致你现在的这些不适症状。
糖尿病的调理就是恢复体内正常体液环境,清热利湿,饮食方面要多吃素食,那调理呢,就应该注重多路清热利湿,有了湿热要往下清、往下降。先清清胃肠里的湿热,有的人就会出现拉肚子的现象,这是好事,就是排出体内的浊气;接着清向下降,清膀胱、清小肠,这个时候反应越明显,症状暴露出来的越多越好,胃、膀胱、大肠都清了以后,所有化验指标就会变得正常;但清还没有结束,还要肃清肝胆脾胰里的湿热,这里湿热没了,胰岛素又开始正常分泌了,通过周天药浴、点穴顺气将经络、脏腑中的湿热化掉,清理浊气,大多数都是可以调理的。
群罐拔出果冻样黏浊物,湿邪排出血糖正常
张先生,酒店厨师,工作原因饮食习惯不好,加上环境闷热油味,体内浊气重,垃圾多,火气大。感觉胸口堵、闷,喘不过气有痰但咳不出。这种情况近三个月,和以前一样能吃能喝,人却瘦了20多斤。医院检查血糖明显高,空腹9.8 mmol/L餐后16.8 mmol/L,血压、血脂也略微偏高。医院建议用胰岛素支持疗法。考虑到长期用药的依耐性及副作用,转而寻求中医解决。
张先生的消渴症在脾胃湿热伤阴,肝胆浊气重,但正气尚足。先用群罐排毒排出脾胃肝胆浊气浊,第一次起罐见罐壁布满水珠,还拔出像果冻样的黏浊物,起罐时还有腥味散发,这些都是湿热浊毒外排的表现。然后通过周天药浴解表宣肺、群罐刮痧理脾胃、食疗艾灸补肾阴,根据身体状况,适时选择调理方案,补泻有度,清热补阴。半年下来,他没有用一丁点胰岛素,血糖也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10.5 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