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麻杏薏甘汤治疗湿热咳嗽验案两则
案例1
女,56岁,2010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咳嗽3周。患者3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恶寒、发热,体温达39.0℃,伴鼻塞、流涕,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服用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颗粒及退热药物治疗后,转为低热,但咳嗽昼夜不止,难以入睡,咳剧则腹痛,甚至小便失禁,并于2010年1月1日双下肢出现散在红色斑疹,稍有瘙痒及疼痛。先后就诊于北京XX医院皮肤科、风湿科及呼吸科,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SSA(-),SSB(-),RNP(-),Jo-1(-),SCl(-),rRNP(-),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血沉72mm/h,皮肤科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予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建议口服强的松30mg/天,但须除外肺结核;呼吸科诊断为支气管炎,予静点头孢类抗生素3天,口服复方甘草片、复方甲氧那明,但咳嗽及低热未见缓解,且每天午后发热,体温37.4℃左右,故转求中医诊治。患者咳嗽剧烈,夜间尤重,难以入睡,咳大量白粘痰,尚易咳出,咽喉阻闷,午后发热,恶寒,体温37.4℃,四肢关节肌肉沉重酸痛,头晕头沉,胸闷脘痞,纳食无味,气短,疲乏无力,口干不欲饮,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滑。中医辨证为湿热闭郁,肺气失宣,咳嗽久久不愈,乃湿热所致,以清热化湿,宣肺止咳为法则,方用麻杏薏甘汤合止嗽散加减,方药:生麻黄6g,杏仁10g ,生薏仁30 g,桔梗10 g ,藿香10 g,黄芩10 g,射干10 g,浙贝15 g,滑石30 g,百部15 g ,紫菀15 g,枇杷叶15 g,白前15 g,白蔻仁10 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七剂。
2010年1月19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诸症大减,咳嗽基本消失,低热退,体温36.5℃,无明显的疲乏无力及口干,偶有头晕、胸闷气短,双下肢仍见散在的红色小疹,伴下肢内侧疼痛,复查血沉为54mm/h,纳食可,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滑。证属湿热下注之候,继以清热化湿为法,方用薏苡竹叶散合四妙丸加减治疗,方药:生薏仁30g,竹叶10g,滑石30g,连翘10g,茯苓20g,通草5g,白蔻仁30g,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0g,丹皮10g,杏仁12g,生麻黄3g,蚕沙10g。水煎服,七剂。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无咳嗽及发热,双下肢斑疹亦基本消失。
案例2
男,47岁,2009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近5年每到秋季就出现持续咳嗽、且咳嗽牵延数月不愈,反复发作。就诊时咳嗽已经2月余,咳嗽剧烈,昼夜不止,每天清晨4时-5时咳嗽尤其剧烈,干咳无痰,或咳少量白粘痰,咽喉刺痒,严重影响睡眠,痛苦不已,且近半月来伴有午后低热,体温最高37.7℃,纳食少,二便调,曾在其他医院查血常规及胸片均未见明显异常,服用止咳化痰的中药汤剂及川贝枇杷露、复方甘草片、复方磷酸酸可待因等,并静点莫西沙星及头孢类抗生素抗炎治疗,咳嗽及发热症状均未见明显减轻。查其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滑。根据其咳嗽特点,西医诊断: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可能性大,予做肺通气功能检查正常,进一步检查气道激发试验为阳性,故诊断成立。中医辨证为为湿热蕴肺,肺气失宣,予麻杏薏甘汤合止嗽散加减:生麻黄6g ,杏仁15g,生薏仁30g ,桔梗15g ,藿香10,黄芩10g ,射干15g,滑石30g ,百部15g ,紫菀15g ,白前15g ,蝉衣10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七剂。
2009年10月31日复诊: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而无咳醒,白天咳嗽次数较前减少,仍有少量白粘痰,稍有咽痒,午后低热渐退,舌红苔白腻。前方加半夏10g,继服7剂。
2009年11月7日三诊:患者白天偶有咳嗽,痰少,易咳出,体温正常,1周来未再出现低热。舌红苔薄白,脉滑。前方去藿香,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2.讨论:
湿热咳嗽证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多种教科书中也无湿热咳嗽的提法,但在临床中观察到确有慢性咳嗽属于湿热蕴结的的患者,虽经清肺化痰、养阴润肺等治疗而咳嗽不愈。我们结合文献总结湿热咳嗽证的特点如下:(1)咳声重浊、胸闷,痰质粘量不多,甚至无痰,此为肺气闭郁之候,切不可因干咳无痰,就做阴虚论治,否则病深不解矣。(2)常伴有口干不欲饮,便溏不爽,身体困怠等症状,舌质红而舌苔白厚腻或黄腻,我们认为在诸多症状体征中,对于湿热辨证,舌象最为重要;(3) 湿热病具有来缓去迟的特点,湿热咳嗽也不例外,往往缠绵数周或数月,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1]。
对于湿热咳嗽的治疗,《温病条辨》提出用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但其宣肺化湿之力略显不足;刘渡舟教授则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化载,取得佳效[2],我们在临床中应用麻杏苡甘汤合止嗽散加减而获满意疗效。方中以生麻黄少许,宣肺散表,开皮毛之闭郁,上行水道,气化湿亦化,为君药;杏仁,开肺气以利气化,降气止咳;生薏仁健脾、渗湿为臣;桔梗开宣肺气,祛痰利咽而止咳,藿香芳香化湿,《本草正义》言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霆湿邪”;黄芩清肃肺热;射干、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而清利咽喉;滑石清热渗湿于下;加百部、紫菀、枇杷叶、白前等止咳化痰,共为佐使之品。诸药相合,湿去热除,咳嗽自平。本文两个案例虽然西医诊断不同、发病季节不同,但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符合湿热蕴肺的表现,中医辨证均为湿热咳嗽证,故同样选用麻杏薏甘汤和止嗽散加减治疗,这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活现。案1中患者初诊时纳食无味,乃湿热邪气困阻脾胃,中焦不运所致,因此加用白蔻仁芳香醒脾化湿;而案2中患者初诊时咽痒较明显,则加用蝉衣开达上焦,利咽止痒;复诊时患者咳嗽大减,但仍咳少量白粘痰,据庞安常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之理,将清热化痰的浙贝代之以半夏,其意在于降气化痰止咳;三诊时患者仅白天偶有咳嗽,痰少,易咳出,该症多由于余热之邪留恋于肺所致,故去藿香加桑白皮以清泄肺热而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