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课堂因预习而有效
在别人看来,做报告肯定比上课要困难;但对我来讲,我还真喜欢做讲报告,不喜欢上课。之所以喜欢做报告,是因为来听报告的人都是不预习的人,他们来了就听,听了就走,这对做报告的人来讲虽然现场压力大一点,但并不需要你有多完备的准备。之所以不喜欢上课,就是因为来听课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关于课程内容的知识背景,这时候你讲起课来就要份外小心。对于那些听课的人不知道的知识和道理,你不但要讲得正确,而且还要讲得有效,也就是说,通过你的讲解,能够让人家学起来,比自学要更加的容易;对于那些听课的人已经知道的知识或者道理,不但你不能出错,而且你还必须比听课的人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更实用的讲解。因此,从教师偷懒的角度来看,自然学生不要预习更好;但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看,学生预习是推动课堂走向深刻的原初动力。
一、“预习不多”而“作业不少”
王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整天都处于极度忙碌的状态,你真的难以相信现在的小学生能够忙到这个程度,而且他还不是一位太笨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要上六、七节课之外,回到家里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不到晚上十点,他也休想睡个安稳觉的。但让我觉得困惑的是,他似乎并没有因为做了大量的作业,作业量就会逐渐变得少一点;也没有因为做了大量的作业,考试成绩就变得更加的喜人一点。我私下的在想,还好他只是一个小孩,要是他象我现在这么明白,肯定会早就放弃学习了,象这样暗无天日地做作业,而且做了作业还一点希望都没有的生活,谁还能够坚持呢。可是,放弃总不是办法吧,怎么样才能够让王春同学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呢?
我们经常讲学习的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对上课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甚至可以说先让自己把要学的内容学一遍,然后把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带到课堂学习中来,借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全面而又彻底地解决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与困惑。与预习相对应,课堂学习的任务并不是学习学科知识,而是解决学习学科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那么课后复习干什么呢,一是巩固当天学习过的学科知识,避免因为时间的流失让已经掌握的知识又忘记或者生疏了;另一是通过做作业的方式具体应用一下学习到的知识,并让自己对学习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既然我们说这是学习三环节,那就意味着这三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别的环节所无法替代的。
下面我们来看王春同学的学习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让他陷入了作业越做越多,而且成绩还不见长的困境之中。王春同学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学习中少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课前预习。虽然王春同学上课也很认真,课后做作业也很认真,但却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时间。当你问他的时候,他的理由也很正当,那就是自己并没有时间预习呀。可是,你没有时间预习,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不预习了;而且,你也不想想,为什么你没有时间预习?那是因为你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为什么你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是因为你上课没有把学科知识学好。为什么上课没有把学科知识学好?是因为仅仅靠上课那天时间和机会,根本就不可能把学科知识学好。那怎么办呢?靠做更多的作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肯定不可能。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弥补学习时间的不足,那就只得延长预习的时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真正的预习”就是“真正的学习”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喜欢春天,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秋天。春天花枝招展,看起来很热闹,但总觉得不踏实,这就是华而不实的来历吧;秋天没有春天那么五颜六色,但秋天却是收获的季节。有朋友对我说,你这样的爱好是不对的,如果没有春天的播种,哪有秋天的收获;如果没有春天的花枝招展,那有秋天的硕果累累,就这是春华秋实的来历吧。他这样一讲,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了,原来春天的重要并不在于她收获了多少,而在于她是播种的季节,如果没有了春天的播种,那夏天的孕育、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备都变得毫无疑义。但春天也有春天的烦恼,那就是虽然她为一年播下了希望,但她离收获却是最远的,从而跟别人离下了华而不实的味道。想到这儿,不由得让我对课前预习也叫起委屈来;与春天的处境相似,课前预习也是一个播种的学习时段,但她也是离学习成果最远的学习时段。课堂学习教师和同学都看得见,你认真不认真,你学得好还是不好,马上都会有个反馈。课后复习就更是收获的学习时段了,当你会做这道作业时,就证明你学会了;当你不会做这道作业时,就表明你没有学懂。可是,真正决定着你在课堂上学好与否,真正决定你在作业上做对与否,很可能就是预习上的投入。
你要说大家都忽略了预习,似乎也不完全对,今天那些时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都包括“先学后教”这个词,这也证明了大家对于“先学”的重视程度。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儿的“先学后教”并没有把“先学”和“后教”区分开来,而是将他们都放在课堂教学之中。之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先学然后才让教师教,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仅仅是对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一种补偿性举措。当然,我无意于批判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是多么的不好,毕竟能够补偿没有课前预习,肯定比完全忽视或者漠视没有课前预习,要更有效得多。但之所以在这儿将“先学后教”抬出来,是想强调“先学”应该是要求学生先在课前学习,“后教”是指课堂教学要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来展开。于是,要真正解决当前课堂低效的问题,只是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学生的课前学习预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前就有充分的学习,这才可能垫高整个课堂教学的高度,让课堂教学在为学生解惑和引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上,变得更加的高效。
当我们去听名师们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他做的事似乎自己也都做过。可是,这就更让自己觉得困惑了,为什么他做的事,我也做过,但为什么最后他成了名师,而我却只是来听他介绍经验的普通教师呢?在教育中,很多事情尽管你做,但如果你做得不到位,那就等于白做;不但等于白做,更重要的是你还浪费了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机会,错失了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机会。我想预习也是一样,如果说现在的学生都没有预习,那肯定是不对的,很多老师也会反对我,因为老师们或多或少也是让学生在预习的。于是,究竟什么样的预习,才算是真正到位的预习。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预习就是事先看看而已,但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学生觉得学习的责任,最终还是要到课堂上依赖教师来完成。所以,真正的预习就是真正的学习,不管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复习,都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讲,既然学习是自己的责任,那就意味着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按照彻底的原则来展开;如果都把学习的责任都推到课堂学习上来,那就等同于大家都把学习责任推给了教师,而这是教师无论如何都承担不了的责任。
三、预习让课堂变得深刻
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才可能有教师真正的备课。备课主要是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三是备方法。其实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目的的。可是,当学生自己不预习就来听课时,那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是“零”,教师自然没有必要去备学生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不奇怪现在的教师,都普遍抱怨现在的学生太笨了。我想并不是因为学生真的笨,你看他们打起游戏来是多么的执着与聪明,你看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是多么愿意表现自己的智慧,之所以在学习上让教师觉得学生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学习上有充分的准备所致。其实教材也不需要教师怎么备,那些书上的东西对教师来讲已经熟悉得不得了,而那些书上的东西对学生来讲却还陌生得不得了,这就意味着教师只需要把书上的东西搬给学生就足够了。于是,教师们备课的重点,就落脚在教学方法上了。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要么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以以教材为出发点,要么为了方法而方法;既然教师不需要备学生,自然不大会以学生为出发点;既然教师不怎么备教材,那就意味着教师以教材为出发点的不多;于是剩下来的就是为了方法而方法了。现在评价一堂课好不好,不是看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而是看教学形式是否多样,教学工具是否都用过了,学生是否发过言了。偶尔有一两堂好课,也是把教材演绎得比剧本还好的教师,相信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课堂,是不会有那么多的亮点的。因此,要让一堂课变得深刻起来,一定不是在方法上如何深刻,也不是在教材上怎么深刻,而是要在学生身上深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在进入课堂前,能够有充分的准备。
有了学生的预习,才可能让教学内容深刻起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在预习上花了多少功夫,也就决定着今天这堂课能够把教学内容学到什么样的程度。一堂课的教学深度,并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提要求,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绎的。如果学生根本就不预习,这就注定了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讲点肤浅的东西,一旦把教学内容讲得深刻起来,那就不得不面临被学生抛弃的局面。之所以说,课堂教学的深度是由学生提要求的,就在于教学深度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准备状态为基础,过高了学生跟不上,过低了学生没有兴趣。那又为什么说,课堂教学的深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绎出来的呢?这是因为如果教师一方过于深刻的,那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教师卖弄的舞台;如果学生一方过于深刻的,那这样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指导价值。因此,当学生通过预习提高了自己,那整个课堂教学的水平线就提高了,不管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还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难度的要求,都会因此而提高。
有了学生的预习,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起来。在生活中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人并不是因为爱而付出,而是因为付出才爱。这样的话肯定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但把它用在课堂教学中来,还是有它的用武之地的。当学生不预习就去听课时,反正他对这堂课也没有什么期待,于是教师怎么上课他就怎么听课,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到最后究竟学到了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有学到,这个责任自然也就是教师的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教师都觉得,学生并不是为自己的考试成绩,而是在为教师的教学业绩读书的。当学生充分预习了之后再去听课,这时候他对这堂课就有了期待,比如如何解决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困难,比如如何让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指导点而变得更加的深刻,于是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判断这堂课好不好的标准,并不是教师自己表演得如何,也不是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得如何,而是这堂课是否不是解决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这堂课不是对自己理解教学内容有帮助。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就会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制订更高的标准;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学生就会通过复习来弥补还没有实现的学习目标。
预习真的可以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吗,是不是学生好好预习了,就可以保证他把知识学好了,就可以保证他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虽然本文对预习是特别有期待的,但并不是说预习就是灵丹妙药,能够保治百病。之所以对预习特别有期待,是因为目前学生预习的人太少,因为目前学生预习的深度还大大的不够;之所以说预习并非灵丹妙药,是因为预习只是一个播种的过程,真要到收获的季节,还需要我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上科学投入。此处的科学,一是指时间上要科学,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更不要因为上课或者复习占了过多的时间,从而抢其他学习环节的时间;另一是指要在方法上科学,勤奋与认真肯定是需要的,但如果只有勤奋与认真,没有科学方法的支撑,十有八九到最后都很难得理想中的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