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奇心的好奇
文/李少加 题图为我三岁多小外甥的背影素描..
看到这个标题时,如果你在想,“这不会是个标题党吧”。
那么,恭喜你,本文对你有莫大的价值。
好奇心是个离我们很近又很遥远的事物。
很近是因为我们可能每时每刻都会蹦出某种程度的好奇心;很远是因为,也许直到今天,我们对好奇心的起源、它的重大价值,依然毫无头绪。
本文的使命正是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满足我们对好奇心的好奇。
一、好奇心的起源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关于好奇心的起源,李少加个人理解,我们可以从生物进化论中找到答案:
好奇心是生物得以生存进化的核心属性之一,不光是人类,其他动、植物均有它们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好奇心能驱使我们主动观察、认知新事物,从而不断扩大“生存资源”的范围,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
例如,一开始老祖先们可能发现只有表面光滑的水果才能吃,后来发现,居然像菠萝蜜这样奇葩的水果也能吃(还很美味)……
又比如,一开始以为火只能用来取暖驱邪,后来惊喜发现,原来还能烤羊腿,丢点称之为孜然的香料进去还能产生特别的香味……
这一切对好奇心的追逐、满足,最终极大的提高了族群的安全系数,并反过来影响我们持续塑造自身,以此更好的适应周边环境。
换句话说,与其说所有生物都有好奇心,倒不如说,不具备好奇心特性的生物已经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灭绝了。
而好奇心越强烈,满足的越多,对世界的掌控能力也越强。
二、好奇心对我们个人的价值
那既然人类已经完全渡过了依赖“好奇心”生存的阶段,那是否说明“好奇心”就可有可无(尤其是对成年人)了呢?
恰恰相反,在当下快速变动的商业社会中,好奇心至少有以下四个不为人知的重大价值:
价值1.技能方面:快速深度掌握全新知识的最佳武器
我们可以从认知神经科学得到解释。为了尽量不烧大伙儿的脑,这里就简单解释下:
好奇心能唤醒大脑“主观能动性”,对目标对象的“高度注意”,而我们唯有在保持“高度专注”状态下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大脑“工作记忆”(可以简单理解为内存)及“中央执行系统”(简单理解为CPU)的能力。
我们进而可以更深度的理解新事物,并将之纳入自己的知识树结构中,更容易转化为长期记忆(这个过程其实同时发挥了“自我参照效应”及“深度精细加工”的记忆策略)。
举个例子,以学习“好奇心”为例。
如果你仅仅是看到本文开头,了解到好奇心的概念之后,就“返回”。那么过一段时间,你对好奇心的了解也基本上只剩下字面意思了。
反过来,如果你深入阅读本文,了解了“好奇心”的起源,对生命存活、进化的重要性、对应对当代剧烈变动的社会的价值,以及跟其他多种交叉知识的关联之后,你就会对“好奇心”有了更彻悟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还同时强化了你对以前所学的其他关联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使你的“个人知识树”又大大成长了一截。
价值2.思想方面:好奇心是保持心态开放、勇于试错、兼收并蓄的前提
好奇心能让我们对“未知世界”、“变幻莫测的世界”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从而由内而外的保持谦虚,并且会对“失败、错误”保持宽容及良好的情绪、心态。
这也是我在其他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应对“不确定世界”方法论的底层原因。
例如,问大家个问题,我们要做到“谦虚”容易么?
其实很难。谦虚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门槛。
这个难,不是说有些人的性格缺陷或者人性劣根性之类的原因。认知心理学给出了解释,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元理解能力常常是不准确的。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会高估自己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能力。(这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冲突矛盾的根源之一,其实就是彼此不理解对方)
例如,一篇文章其实没看懂,却以为自己看懂了。
比如,我上一期的推文《外行颠覆内行的五个重大启示》,在其他平台转载时,就收到不少人的“恶意抨击”:说鸡汤的有、说没价值的有、说我的思想存在某种问题的也有(当然有些例子引用不够恰当属于善意的指正)……
其实当我抱着第三方的视角去审视他们的“抨击”时,会发现,这些人明显都没看懂我这篇文章。
说实话,那篇文章在推文前我还有点犹豫,是不是写得太深了。
因为那篇文章是融入了:哲学、道家思想、反脆弱、互联网商业形态、互联网企业管理及运作、控制论、生物进化论、系统论、信息论、机械思维、现代工业体系思想、传统企业管理等思想的综合产物。
要真正读懂那篇文章,至少要对这些知识都有一定涉猎。
那么,为何许多人都没看懂就自认为看懂了呢?刚刚提到的认知心理学是一种解释,但深层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高级好奇心,故而会排斥一些与自己经验认知差异巨大的思想。(下文会说明下好奇心的低级及高级的区别)
故此,反过来,对于具有高级好奇心,能够保持开放心态好好阅读、思考有深度的文章的人,无疑会比普通人更高效的吸收全新的思想知识。
好奇心的价值3.创造力方面:融会贯通多元化知识更容易激发全新的创造力
大学时,学过排列组合就知道,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掌握五种学科的知识,能够产生的跨学科组合是只掌握三种学科知识的20倍!(如果我高数还没忘光的话)
故此,知识覆盖面越大,自然有更大的概率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全新组合。
我们看到,很多彻底颠覆人们知识观念、生活方式的发明,都是融合了多种学科、跨行业的结晶。例如,信息论、现代心理学、智能手机等等。
好奇心的价值4.自我智能开发
尽管科学界暂时还没公布关于大脑智力的权威研究结果。这一点只能说是我个人大胆推断。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商界,取得极大成功的人士都具备的共同特征是:都拥有极其强烈的高级好奇心。
此外,可以确定的是,通过好奇心让大脑保持一定频率的活性能反过来塑造及优化大脑。
必须郑重说明的是,上述好奇心的四个价值是来源于高级好奇心,而非初级好奇心。下文会进行说明什么是初级好奇心及高级好奇心。
三、好奇心是怎么消逝的?
人人都有好奇心。
大家要是有过照顾婴幼儿童的经验,就会回想起我们年少时对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正是那无千数万个“为什么”协助我们高效的构建了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知。
但是,随着年纪阅历渐长,我们慢慢会有种错觉:觉得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足够多了。
前面也提到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包括对世界的理解。
就李少加个人理解,“世界”应当是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表象世界(或者称概念世界),意即回答“什么是什么”的世界。
例如,我们都知道,麦当劳汉堡包是一种美国引进的快餐食品,尽管知道是“垃圾食品”,但偶尔还是会想去吃。这个就属于“对世界的表象认知”。
解答表象世界的驱动力我称之为初级好奇心。
世界的第二层次,我们姑且称之为:实质世界。意即回答“什么为什么、来自于哪里、能用于何处”等等的深度世界。
例如,为何我们明知道汉堡包是垃圾快餐,但还是忍不住想去吃?为何它在国内如此深得民心?为何吃了这些食物就容易长胖,为何麦当劳旁边总是会有家KFC……?等等。这些问题就属于对世界第二层次的理解范畴的问题。
可见,“实质世界”涵盖的内容远远大于“表象世界”。
解答实质世界的驱动力我称之为高级好奇心。
高级好奇心对人的短期作用看似很小,但长期作用却很大。
遗憾的是,人们的决策行为受“短期好处”的影响更大。由于满足高级好奇心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资源”,故而久而久之,人们更偏好于受初级好奇心的驱使。
表象世界的容量毕竟远小于实质世界(事实上表象世界本身就是由我们人自身去定义的),随着表象世界认知的逐渐饱和,以及外部生存环境的安逸及稳定,若仅仅是为了生存,人们貌似更加没有探索实质世界的必要,久而久之,也就慢慢减少了高级好奇心。
然而好奇心毕竟是人之为人的天性,也是基础的心理需求,故此,我们会发现那些各色花边猎奇新闻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因为它能有效的满足公众的初级好奇心。
人们常说,有些人活到18岁之后就死了。
其实说的就是当一个人完全局限在之前18年所构建的条条框框及思想理念当中,对于外部世界,凡是符合他思想架构的信息,均不假思索的进来;不符合的,都是“不对”的,就都排斥。
自闭视听,再也没有成长了。
归根结底,正是好奇心驱动着人类文明的进展。
然而,毕竟我们的心智资源有限,尤其是对于真正有追求的人,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故此,建议大家有所选择的去满足我们的高级好奇心。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标准。
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有三类高级好奇心我是会优先去满足的:
一类是有助于尽快实现财务自由的;
一类是对大众有价值的;
最后一类,则是好玩、有趣的。
例如,对“好奇心”的好奇,就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交集,所以我优先去做了。
虽然称不上权威,也或者对有些人没啥价值,但
至少挺好玩的,是不?
如何唤醒高级好奇心?想下好奇心的四个价值就有动力了:
(1)快速高效掌握全新知识的强大武器
(2)心态开放,勇于试错,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思想
(3)激发创新及创造能力
(4)自我智能的开发
作者:李少加
公众号:少加点班
免错过好文,可“置顶公众号”
贤者有三责:为他人时间负责、为他人心智负责、为他人情趣负责
授权转载可在本公众号回复“授权转载”查看转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