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秋明月</p>
□刘伯毅
有好多年没有欣赏明月了,临近中秋,想到明月。
在黄昏渐暗、尘嚣满天的车流里,偶尔抬头,也可见到一弯纤细弦月徘徊在晚云之外,看着也有些诗意,只是一天的劳累或是俗世烦心让人不想多抬头眺望。有时抬头眺望,高楼林立,觉得月亮展示自己的舞台也变小了。不过,夜深写材料或读书之时,从阳台或窗户可窥见外面泛着黄色的月光,安详地默默地注视着大地,虫声唧唧,也不免喟然自己为何还在进行那无关紧要的所谓奋斗了。但这一切,并不能排除,我对月亮的喜爱和怀念。
世上爱月的人很多,古人说: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即便是普普通通的我,也喜欢有月光的夜晚,禁不住要在清辉月色之中仰视一番。这不是清高,也不是故作多情,而是这如水似银的月华实在是撩人心弦,让人心醉。
我生性好静,而月光的皎洁自然,寂然无声,很符合我的个性。站在月光下,沐浴着澄碧的月光,一片皎白从上到下裹挟身躯,似乎能透过肺腑,一股清凉流入全身,心头却充盈着满心的芬芳,感觉一片神奇,远处的楼、近处的树以及更远处的河流都被月光抹亮了,大家一起构成了一个童话世界。闭上眼,依然感到月光似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如水乳相融,有说不出的妙境和享受。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所以唐朝诗人张泌甚至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有这样的情感,中国人在面对月亮的时候,常常情绪波动,亲情、友情、爱情,学业、仕途、命运一齐涌上心头。翻开唐诗宋词,举目皆是月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满月撩人思念,残月陷入孤独,“云破月来花弄影”,又把月亮形容得鲜活香艳,呈现一脉风流体态。常读到把月亮和人互作比喻的文章,说月亮是月姑娘、月娘娘,依我看,血肉之躯尘世中的人,没有谁够资格和月亮相比,人常常毕生被名利桎梏,思前顾后、患得患失,哪有月亮从容大度、淡雅清纯。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明月也启迪着人的哲学思考。当年苏东坡在镇江妙高台上吟咏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仍让人着迷。古代那古老的月亮,今天这新鲜的月亮,实际上是同一个月亮,在同一条轨道上反复运行,古老和新鲜只是人的感觉罢了。人世间的许许多多事,无论人们怀着怎样美好的愿望、作了如何执着的努力,末了能够圆满如意的,就像月圆那样,概率低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想苏东坡所说的明月,不单指天上悬着的那轮明月,也暗指世事圆满如意,苏东坡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到了中秋节,思念亲人,把酒相问,既是人对大自然的追问,也是人对命运的抗争。正因为此,每一回月圆都能给人甜美的回味和感受,每一回月圆都给人圆满的期待。古往今来,月亮就变成了一种寄托、一种意结、一种情感的宿地和驿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的就是通过月亮这一媒介,使身处两地的人彼此想念感应。即使天上没有一轮月亮,只要心中有了明月,思念亲人时,缕缕思念便会化为束束光芒,亲人无论相距千里万里,都会在它的照耀之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我知道,明月长存,而我生有限。但我更知道,只要心中有了明月,人生旅途便多了许多光明、多了许多温馨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