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三个支队,部队突出多少人?牺牲哪些干部?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我军最大的一次军事损失,和湘江战役、西路军并称为三大败仗。
新四军军部自成立后,因抗战战场形势变化,进行过多次转移:
1937年12月25日,军部在武汉市前大和街26号成立。
1938年1月6日,军部迁移到南昌市友竹花园7―8号。
1938年4月5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小街。
1938年5月7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太平县麻村。
1938年5月26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南陵县南部土塘村,邻近泾县。
1938年8月2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罗里村。
抗战时期,江南主要城市被日军占领,新四军成立时也只能一边转移,一边工作。直到进驻云岭镇以后,军部才获得了安定。此后2年多时间,军部一直驻扎在这里,中央的东南分局也在这里,云岭成了我党在江南地区的指挥中心。
新四军各支队分别挺进抗日前线,开辟所属根据地,只有军部留在后方,周围都是国民党的统治区,这也为日后冲突埋下了伏笔。
1940年下半年,国民党开始施加压力,要求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及新四军之各部队,限一个月内撤到指定区域。与此同时,延安也多次来电,要求新四军军部北撤到我军根据地内。然而,项英贪图云岭地区安逸环境,迟迟不愿意行动。
1940年10月,黄桥战役我军反击韩德勤部国军获得大胜。接着11月曹甸战役,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意图摧毁韩德勤的老巢,最终战役失利。韩德勤部是顾祝同的嫡系部队,顾此时担任第三战区司令,新四军军部就在他的辖区内。他恼羞成怒,下定决心覆灭新四军军部。
这一系列国内形势变化,使得新四军军部的形势越来越危急。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终于开始转移,这里转移人数众多,还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堪称一次小长征。
战斗人员序列如下:
第一支队
司令傅秋涛(上将),副司令赵凌波(被俘叛变),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江苏省委书记)。
所辖部队是老一团,新一团,共计3000多人。
第二支队:
司令周桂生(牺牲),政委黄火星(中将),副司令冯达飞(被俘被杀),参谋长谢忠良(少将),政治部主任钟民(1954年去世)。
所辖部队是老三团、新三团,共计2000多人。
第三支队
司令张正坤(牺牲),政委胡荣(被俘自杀),参谋长黄序周(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政治部主任吴奚如(湖北省文联委员)。
所辖部队是第五团,军部特务团,共2000多人。
以上三个支队是主要野战部队,合计大概7500人。
军部在云岭已经驻扎了2年多了,加上东南局,有大量人员。所以随军还有以下人员:
军部教导总队,军直机关,服务团共1500人。
军部兵站、军械所、印刷所、上饶办事处机构人员;东南局工作人员,皖南地方党人员,共计约1000人。
军部医院部分伤员;随军家属等人员,大约1000多人。
这些非军事人员大约近4000人,他们还带着行李和物资,行动慢,没有作战能力。由于项英对形势判断失误,这样一支队伍,还带着大量后勤辎重,就像中央红军长征初期一样,行动缓慢。
这样一支部队,遭受到国民党7个师8万多人围攻,损失非常惨重。从三个支队领导中,二支队司令周桂生和三纵队司令张正坤在突围中牺牲,三支队政委胡荣被俘自杀,这两个支队都损失严重。一支队副司令傅秋涛和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成功突围,但是副司令赵凌波和参谋长被俘叛变。
三个支队的主力老一团、老三团和五团是新四军建军时的八个老团,在战斗中全部损失,不复存在。由此可以看出,皖南事变中所有部队都被打散,不存在整支部队突围。
二支队和三支队都是跟随军部,最后被打散后突围。比较特殊的是一支队,战斗中意外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傅秋涛司令指挥下向苏南方向突围,1月10日突围战中,老一团大部分冲了出来,新一团在后面掩护未能突围出来。
一支队突围战之后,傅秋涛和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将部队编成1个步兵连和2个手枪连,又冲破了敌人几道封锁线。傅秋涛、江渭清原本跟随陈毅在苏南活动过,对那里熟悉,他们将剩余部队分成了几股,分别行动,最终都到达了苏南。
皖南事变后,负责善后收容工作的是曾希圣,他原是红军时期军委中央二局局长,负责情报工作。1940年,他从重庆调到新四军军部。1940年10月,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途中,因交通受阻滞留无为地区。这里是我军一个新开辟根据地,有孙仲德率领的江北游击纵队一个大队、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领的挺进团(三支队五团三营为基础)、张振坤率领的皖南第二支队等部队。
他原本负责接应军部渡江,皖南事变后,曾希圣实际负责接待突围人员。从元月中旬开始,他陆续收容了多批突围人员,其中的高级干部有黄火星(中将)、刘别生(1945年牺牲)、钟得胜(195年去世)、熊梦辉(1941年牺牲)、李志高(1941年牺牲)、谢忠良(少将)、巫希权(1943年牺牲)等人,人员分属一、二、三支队的六个团还有军部。直到2月底,还接收了张闯初(少将)、曹丹辉(少将)、袁大鹏(1945年牺牲)带领的一批突围人员。这里接收的人员大约有700多人。曾希圣负责筹建新四军第七师,突围到无为的人员都编入了该师。
除此之外,罗炳辉率领在津浦路东活动的新四军五支队,也收容了一部分突围人员。
以上两部分加上傅秋涛带领的一支队突围到苏南的人员,合计有1000多人。
皖南事变是我军一次重大损失,除了突围出去的1000多人,另有3000多人战死。被俘人员大约有4300多人,其中包括很多非战斗人员,还有战斗部队弹尽粮绝,失去抵抗力的人员。
1941年10月25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致蒋介石、何应钦电:“原收容叛军官兵共计3362员名,续收914员名,除逃亡及病死外现有人数计第一大队1276名,第二大队1247名,军官队657名,军士队276名。”据此计算,“原收容”和“续收”两者相加为4276名,再加上在李村、七峰岩等地被囚禁的叶挺军长及其他干部30多人,被俘总数约为4300余人。
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高级干部,除军长叶挺被长期辗转囚禁(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获释),赵凌波、叛变后充当了国民党特务外(两人后来都被我军击毙),其余黄诚、李子芳、张正坤、冯达飞、林开凤、肖正冈、项永章等因为领导狱中斗争、不甘屈服而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徐金树则是在石底监狱越狱逃跑时,在同追捕的宪兵搏斗中牺牲。
为了屈服被俘人员的意志,国民党有组织地屠杀被俘官兵中的高级干部,后来将大部分被俘人员(也有部分未暴露的下级军官)强行编入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各部队。被编入国军部队后,不少官兵找机会逃出,重新找到新四军。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一次重大损失,在突围时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名录如下:
项 英,新四军副军长。
袁国平,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周子昆,新四军副参谋长。
朱镜我,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
杨志华,新四军政治部文书科长。
陈惠,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长。
雷耿,司令部军法处科长。
徐赞辉,第一纵队新一团参谋长。
林高峰,第二纵队政治部青年科长。
周桂生,第二纵队司令员。
杜剑秋,第二纵队新三团代参谋长。
胡荣,第三纵队政委。
还有一批高级干部,在上饶集中营被国民党杀害:
李子芳,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
项永章,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 。
黄 诚,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肖正冈,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
王怀生,第一纵队老一团参谋长。
冯达飞,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张正坤,第三纵队司令员。
徐金树,第三纵队老五团团长。
林开凤 ,第三纵队老五团政委。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