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7章 老子的人本思想
57章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句有多解,有人认为“正”与“奇”是一组矛盾概念,而且“奇”与“无事”好像也不相符,这种解释的基础在于,把上面三句作为并列排比句看待,以为都是老子认可的内容,故显示出自相矛盾。
王弼的注解是这样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都不比不上以无事取天下,因为前面有章节提到“其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我想,后来的法家大概是吸取了前面两句,"正”理解为道德法律,“奇”是兵家谋略,用文武治国,这是后世的普遍做法。
至于“以无事取天下”,我们没见过,大概也没有人能想象,政治家很难做到,反而是文学家通过文字给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比如,苏东坡《赤壁赋》下面这一段: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老子说的“无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我在读老子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谈到国家政策的时候,他的很多结论跟我们现代人的逻辑是相反的,比如我们认为是现有盗贼,然后又法律,但老子认为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我们会认为用法律来制裁犯罪,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那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是能够自律的,不会触碰法律底线的,需要管理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但如果反过来呢?如果现实世界好人跟坏人的比例颠倒呢?你还认为法律可以控制局面吗?
为什么他要一再强调统治者的无为,可不可以理解为,老子所处的时代,就是有为的人太多了,而且是乱为。
我觉得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政治局面假设,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我们的一切结论和前提,都是百姓安乐,国家清明,是假设一切都是很好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乱的现象,恶的人,我们为了维护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不得不动用国家意志,比如有法律,有道德,乃至有战争,来守护我们一开始设定的美好,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基于对现实的满意,对现实的长久维持作为出发点的。
但老子面临的基本局面也许跟我们是反的,他面对的基础现实就是一个混乱不堪、盗贼四起,民不聊生的状态,这时候他要考虑的不是维持,而是要找原因,找出路,于是,他找到的原因是,因为用正用齐的人太多了,导致这个社会一直在动荡,一直没有走向和平稳定。
所以,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老子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这导致他推论出来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你把人管得太死,这个社会就缺乏发展的活力,你让人们发展得太自由,不加约束,就缺失了一个集体的发展方向。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市场经济发展太过,财富极度膨胀,奢靡之风、颓败之气、好逸恶劳的风气就会起来。
在庄子天地篇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到楚国游玩,看到一个老农在很辛苦地用瓦罐盛水来浇灌菜园子,子贡就告诉老者说有一种抽水机器,非常省力,老者听完子贡的介绍后,非常不屑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老者说,他并非不懂得用机器,而是因为他的老师曾经告诫他,用机械做事的人,必定有计谋巧变的心思,有了计谋巧变的心思,就会破坏纯洁的天性,天性损毁,心神就不定,心神不定的人,离道就远了,所以,我耻于做这样的事情。
其实这段话,如果早些给爱玩游戏的孩子看,他们或许会对于机器有一些新的认识。
古代人虽无法预料我们的科技会发展到现在的状态,但他们很早就想清楚了人的身与心得关系,或者说是形与神的关系,有的东西帮助我们摆脱了形的限制,但却损害了我们人之为人的神的部分,这是得不偿失的。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苛捐杂税太多,刑法太严苛,民不聊生,就会有反抗。
在《庄子 则阳》篇里,论述了这样的一段话,代表古人对于社会犯罪原因的认识: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
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意思是:
古代的君主,把所得归功给人民,把所失归罪于自己。把正确归于人民,把错误归于自己;所以,一旦有判错刑的就退而责备自己。现在不是这样,隐匿事物的真相而责备民众不知,扩大困难而加罪胆小的人,加重任务而处罚不胜任的人,延长途程而诛杀走不到的人。民众智穷力竭,就以虚伪应付他,天天出现许多虚伪的事情,士民怎能不虚伪呢?能力不足便做假,智慧不足便欺骗,钱财不足便偷盗。盗窃的行为,要责备谁才可以呢?
《论语·尧曰篇》里,“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抛开古代统治者这种自视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这种自大,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一力承担,绝不逃避,随时愿意反躬自省的精神和气概。
在这里,又可以看出老子与儒学共同的人本思想,他们在政治思想上,都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为政者的修身,强调以百姓心为心,这个是共同的基础。
综合上述几句,我觉得老子其实在讲治国的平衡之道,”无事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是在寻求一种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平衡,既有约束又有自由,既有放松又有引导的这样一种关系。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真正高明的领导,是修身为本,把自己修好,作为人间的表率,达到上行下效的德化效果。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外解:
抛开老子的本意,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艺术领域,是一句很好的话。
这世间一切经典的艺术创造,都是一种难得的”奇物”,自然和自然的一切,都是造物的功劳,但只有基于自然的人文的创造,才可以称之为人的功劳,如果非要有人说这里面也包含造物的意志,但至少也是经由我们人类的心与手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