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家名人坛】​奮戰在抗日硝煙中的郁達夫|李远荣(中国香港)

名人与我有约(李远荣)专辑之一百一十六

提示:文友淵懿兄發文,希望我在「名人面對面」專輯中多介紹一下中國著名作家郁達夫的生平事蹟,這建議很好,今天以《奮戰在抗日硝煙中的郁達夫》一文開個頭,以後陸續有來,請看下文分解。

奮戰在抗日硝煙中的郁達夫
文/李远榮


郁達夫於l936年2月4日應當時的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來到福州,擔任省政府參議。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挺身而出,奮戰在抗日的硝煙中,以自己的一支筆,號召民眾抗戰。
郁達夫首先改革公報社的版物,如在《公餘》半月刊提倡抗戰文學,宣傳抗日救亡運動。
     7月27日,郁達夫去上海迎接自日本回國抗戰的郭沫若。「八﹒一三」事變他剛好在上海,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他寫了報告文學作品《全而抗戰的線後》,發表在《閩政公餘合刊》,「戰地寫真」專欄。
     回到福州後,他更積極地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有一次,他同日本人松永一起吃飯,席上痛斥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他在登于山詣參觀戚繼光祠時,曾步岳武穆原韻,寫下一首憑弔抒懷的《滿江紅》: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
有幾個,如公成就,豐功偉烈。
拔劍光寒倭寇膽,拔雲手指天心月。
到於今,遺餅紀征東,民懷切。
會稽恥,終當雪。
楚三戶,教秦滅。
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
台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
向長空灑淚酹千杯,蓬萊闕。
 
     通過這首詞,他歌頌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的「豐功偉烈」,激勵人們繼承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光榮傳統,奮起為祖國雪恥復仇,表達他對抗戰前途充滿着勝利的信心。
     9月18日,郁達夫在《文化界抗敵後援會九﹒一八特刊》發表雜文寫道:「九﹒一八不戰而退,養成敵人之驕,促成我軍之憤。這次被迫而戰,證實敵人之怯,我軍之勇,以義軍而當驕師,勝負之數,不待蓍龜。」並提出只要「持久抗戰」,則「區區倭寇何難一鼓蕩平」。筆端飽蘸愛國熱情,讀來令人心潮洶湧澎湃。
     10月,為配合全國抗日高潮的掀起,郁達夫和福州進步文化人士,組織「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他以最多票數當選協會理事, 並被推舉為當務理事長。此後他帶協會主編的《文救週刊》和《小民報》副干《救亡文藝》,寫出不少抗戰政論,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號召民眾「加強團結,加強抵抗」、「準備抗戰到底之決心」。
     1938年3月9日,郁達夫離開福州到武漢,應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之邀請,搶任第三廳的設計委員。到職之後,他積極參加各地的抗日宣傳活動。4月,正值魯南台兒莊會戰告捷,郁達夫就和其他文化界人士一起,代表政治部去台兒莊勞軍,並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敵人的炮火,巡視山東、江蘇、河南一帶戰地防務,到5月初回武漢。6月底,郁達夫又去第三戰區所轄的浙東與皖南前線視察,7月初回武漢。在這期間,他寫過一些激勵人心的戰地報告,以及鼓勵抗日的評論文章。作為一個作家,郁達夫能在國家危急的時刻,奮不顧身地投入抗戰救國的實際工作,深受人們敬愛。他在武漢曾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的常務理事,擔任協會研究部主任和會刊《抗戰文藝》編委。
     正當郁達夫奮力撰寫抗日的戰鬥檄文, 致力於抗日救亡工作時,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37年冬,他在家鄉的老母親,因日寇侵佔當場而被迫餓死在故里。噩耗傳來,郁達夫衰慟欲絕。他在寓所設靈堂致祭,於郁老太太的遺像兩旁手書對聯:「此仇必報」,「無母何依」,表達他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和悲痛交織的感情。
     1938年9月,郁達夫接到福建省主席陳儀的電報,要他重回福州,共商抗日大計,他便毫不猶豫地奔赴抗日戰爭的最前線。
     到福州不久,又獲新加坡《星洲日報》社長胡昌耀邀請他去海外宣傳抗日救亡,郁達夫毅然決定去國。
     1938年12月28日早晨,郁達夫偕夫人王映霞以及兒子郁飛三人乘郵輪抵達新加坡。《星洲日報》用醒目的大標題報道:「為努力宣傳抗戰,郁達夫將入本報工作」,並刊出他們三人的照片。
     郁達夫在新加坡三年多, 主編《星洲日報﹒晨星》等三個文藝副刊,一度代理《星洲日報》主筆,寫了許多抗日救國的文章,其中引人注目的有:《抗戰兩年來的軍事》、《抗戰兩年來敵我之經濟與政治》、《抗戰兩週年敵我的文化演變》、《今後的世界戰局》等,以「敵我之間」為題的致新居格氏的信,尤為膾炙人口。
     郁達夫此時儘管遠在新加坡從事救亡宣傳工作,但是他的一顆愛國忠心,無時不與國內抗戰文藝隊伍息息相關。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常務理事的郁達夫,始終關注著「文協」的動態。他在《晨星》副刊上,除經常報道「文協」的活動消息外,當「文協」經費發生困難時,即於1939年3月發起募捐運動,號召《晨星》投稿者,將稿費捐出。重慶被炸後,郁達夫三次匯款到重慶,給「文協」作為活動經費。郁達夫這些帶動南僑支援抗日的愛國義舉,鼓舞了國內從事抗敵宣傳活動的朋友。國內文藝界的戰友,也深切懷念遠在海外孤單奮戰的郁達夫,不斷通過書信來勉勵和支持他的工作。
     1941年年底, 陳嘉庚組織了新加坡華僑抗敵委員會,郁達夫被選為執行委員,兼任該會文藝股主任。此外,他還於1942年l月初,擔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聯合會的主席。
     1942年1月11日, 日軍攻陷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新加坡岌岌可危。當時,「新加坡華僑抗敵委員會」主席陳嘉庚曾向英國駐新加坡總督湯麥斯交涉,要求當局負責全體「抗委會」人員的最後安全撤退,結果遭到了拒絕。經大家商議,認為當局既然如此不肯負責,再留守在新加坡,必定要作無謂的犧牲,決定自行設法,分批撤退。
2月4日清晨,郁達夫與一眾文化人乘一隻由小舢舨改裝的小電船離開新加坡。輾轉來到印尼的巴爺公務,並化名趙廉。在一次偶然中,被日軍發現他通曉日語,因而強迫他到日本憲兵部充任通譯。但在擔任通譯時,他常利用各種機會,來掩護和支持華僑及印尼人民的抗日活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全世界宣告了無條件投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終於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不幸的是,8月29日晚上,郁達夫卻被殘留在印尼的日本憲兵害,終年五十歲。

在郁達夫家鄉富陽座立的郁達夫石雕像

郁達夫手跡

作者简介:李远荣,祖籍福建省南安市。1973年到香港定居至今。在港期间默默耕耘,热心写作,发表作品800万言,专著20本。散文诗《承诺》荣获1998年中国散文诗征文比赛优秀奖;人物传记《李光前传》名列1998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十大畅销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文联常务副主席、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监事长、香港作家联会秘书长、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名誉副主席。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