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学会“反弹琵琶”
张朝全
从前,有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拿到市场展出。他在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有欠佳之笔,可在画中标出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哪一笔不被挑剔。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曾被挑剔的笔画,今天都被标上了赞美的标记。
同一幅画,只因画家引导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出现了相差甚远的两种结果。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千百年来积存于内心的,就是以抓住人家的“辫子”为乐事,而多数被抓者常常于尴尬之中向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最终成了人生的失败者。
班主任看学生的眼光不同,往往会伴随不同的教育行为,也就会成就学生不同的人生命运。我们要把握住教育学生的每一刻,用一双富有爱心的眼睛,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放大他们成功的希望,让学生自信地成长。
小军几经转学来到A班。开学第一周,小军与同学打架不下10次,作业一次未交,上课睡大觉,但A班班主任没有批评他,采取了另一种教育方式:周五下午,他让小军把一张写着“小军的父亲,您好!小军这周上课听讲认真多了。特向您报告这个好消息!”的便条带给家长,出于好奇小军偷看了。下一周,小军上课睡觉次数明显减少,偶尔也做作业。
A班班主任以后隔三差五地让小军带便条回家,写的都是小军的进步和老师的期望。一学期下来,虽然成绩提高不大,但坏习惯却改得差不多了,而且还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如果A班班主任用老眼光看人,小军会破罐子破摔,会搅得全班不安宁,说不定会再次转学,对他的成长将会造成极坏的影响。这正是A班班主任“反弹琵琶”的做法,为小军奏响了一曲和谐的生命之歌。
“反弹琵琶”透着教育者的智慧与气韵,需要教育者摘下深度“有色”眼镜,用爱心和责任心来教育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