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四大门阀豪族之一的王敦为何敢在武昌(鄂州)发动叛乱 ...

晋帝司马睿偏爱刘隗(wei),刘隗与王敦是政敌。正月14日,王敦在武昌以“清君侧”名义爆发事变对抗中央。梁州(湖北襄阳)刺史甘卓前期摇摆不定,虽然最终选择帮助中央但是延误战机。中央命刘隗守金城,周札守石头。王敦军进攻石头,“周札遂大开城门”(P38,原因不明),刘隗军反攻石头溃败。中央被迫妥协。周*、戴渊被王敦杀害。

甘卓生性犹豫,在得知中央军失败后选择撤退。王敦命魏乂进攻湘州(长沙)州长司马承,生擒司马承并诛杀。5月23日甘卓被周虑军诛杀。11月10日,晋帝司马睿病逝,司马绍登基。

333年4月,王敦“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扩张王姓家族势力,削弱司马皇族力量。同年,王敦患病,在智囊钱凤建议下,铲除周姓家族,会稽郡(绍兴)郡长周札迎战阵亡。

王敦病重,考虑后事,说:“…放弃兵权…保全家门,这是上策。退回武昌…自守,但对中央进贡,这是中策。…孤注一掷…,这是下策。”钱凤却准备等王敦死后进军造反。

消息泄露,宰相王导让大家相信王敦已死(其实没有死,类似《让子弹飞》里的桥段),王敦被迫进军。7月,王敦哥王含战败,王敦不久病死,叛乱终止。

王敦是东晋名臣王导的堂兄。本来兄弟俩一文一武,配合的很好,东晋的初创阶段,俩人的贡献是巨大的。元帝司马睿定都南京,南京就是建业,建业是6朝古都,分别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正好,凑齐了)虽然建业是一个虎踞龙盘之地,扼守长江下游出海口要冲,战略位置很重要。

但是南京,哦不,应该是建业,这个城市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它受到来自长江上游威胁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能防御的。想当初晋就是这么灭的东吴。

元帝司马睿重用王家兄弟,一半是因为这俩人有本事,另一半也是实在也是当时没有比王导更好的谋臣。但是大权一旦落在一个外姓人手里,总是皇帝不愿意看见的事情,况且,当时王敦扼守长江上游荆州的军政大权,自己任命官员,根本不听中央的招呼,说通俗点,就是“窜”过了头了。

于是,王家和元帝的矛盾就出现了。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不然会出现极端的解决的办法,于是,一场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王敦在鄂州(现在的武昌)发动叛乱之后,可苦了建康城里的王导。这不是让他左右不是人吗?一边是他的哥哥,一边是他侍奉的君王——经过再三的考虑, 王导发表了一个声明,反正大致意思就是说他和王敦划清界限,完全支持中央平息叛乱,诛杀自己家人的伟大的、正确的、英明的、坚决的决断——

关于这个王导同志发表支持中央宣言的问题,历史上很有些争论,有人说是王导自愿写的,也有人说是元帝出了狠招逼迫王导自己写的。

反正不管怎么说,元帝后来也顺水推舟,皇帝也发表了一个声明,说:哎呀王导同志不容易大,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人家是分的清楚滴,是大义灭亲滴,是大大的忠臣滴~~~~

王敦从武昌坐船顺江南下,一路顺的很——我前面也说了,南京这个地方,虽然城池坚固,但是对付上游的威胁时,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很快,王敦攻占了京城——建康。然后组织士兵来了个“建康三日抢”活动。

王导吓的半死,你想他堂哥哥做出这样的烂事,他能不怕皇帝砍他脑袋啊——

反正战事就这样拖下去了,王敦也不是一直很顺利的,因为士兵比较放纵,老干坏事,于是激起民愤,前方和后方都不是很稳定,再说了,人民需要和平,叛乱总是不得民心的事情——

后来,王敦病的厉害,传位给王应,这个王应,是王敦的哥哥王含的儿子。

因为王敦自己没有儿子。虽然叛乱不得民心,但是当时民众还是很怕王敦接着闹的。这个时候,王导听说王敦病重,诈称王敦已经死了,还发丧默哀,号召叛乱者归降,王敦当时没有死,听了之后气的快死了,于是组织兵马战斗,可惜被击败了,然后王敦死,王含、王应也没什么好下场了,逃跑的时候被人抓住杀了~~~~~

这次叛乱可以说是基本动摇了东晋的基础,本来东晋立国根基就不稳,我前面开篇第一段的时候就说,当时王导给元帝上课的时候,仔细讲过他们司马家族是怎么得天下的,当时元帝羞愧的抬不起头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