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鄂州)在三国战争中的地位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

凤凰三年(274年)秋陆抗病故以后,孙皓又对荆州的军事部署进行调整,值得关注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乐乡与西陵都督辖区分离。孙吴在荆州西境的宜都郡原属西陵都督管辖,南郡则属乐乡都督管辖。如前所述,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将这两个作战区域合并,由陆抗任都督,治西陵,后移乐乡。永安三年(260年)又从宜都那中分出数县置建平郡。西陵、乐乡都督辖区在合并十六年258一274 年)后又被分开,各置都督以统领兵马《晋书》卷3《武帝纪》载,太康元年(280 年),“二月戊午,王洛、唐彬等克丹杨城。庚申,又克西陵,杀西陵都督、镇军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球,西陵监郑广。”

《资治通鉴》卷81亦载,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庚申,王溶克西陵,杀吴都督留宪等。”这表明吴末西陵都督为留宪。而主持南郡战区军务的乐乡都督则为孙款,其父乃宗室孙邻。孙皓统治期间,孙邻诸子皆受重用,担任督将“邻又有子日述,为武昌督,平荆州事。震,无难督,谐,城门校尉。散,乐乡都)督。“不过,孙款未历战阵,缺乏经验。晋师伐吴时,杜预派遗周旨等率小股精锐埋伏在乐乡城外“故遣军出距王溶,大败而还。旨等发优兵,随敢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款而还。”由此可见其庸碌无能。

2.分散兵权。陆抗死后,“吴主使其子晏、景、幺、机、云分将共兵”。使原先集中的军事权力散落。孙皓的这一作法和将原陆抗所领都督辖区分为乐乡、西陵两部的主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削弱地方军镇及主将的武力,防止陆氏宗族势力强大以发动内乱兵变,籍以巩固朝廷的安全。

3.减少边防驻军数量。据陆抗临终前上书所言,他手下驻扎乐乡、西陵等地的部队按照正常编制应为8万人,在屡经战乱消耗之后,却未得到补充,以致处境官迫“西往在西陵,得沙逊迹。

前乞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赢弊日久,难以待变。”他请求朝廷迅速增调兵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乞特 诏简阅,切料出,以补疆埸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信其赏罚,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谐大事,此臣之所深戚也。”让陆抗难以理解的是,朝廷并非缺少人马,而是将其挪作他用。凤凰三年(274 年)九月,孙皓“又封陈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陆抗认为这项安排完全没有必要,曾上书劝阻,但是并未得到朝廷的回应。据史籍所载,孙皓末年军镇兵力短缺是普遍现象。例如湍须督钟离牧曾对侍中朱育发怨道:“大皇帝时,陆丞相讨鄱阳,以二千人授吾。潘太常讨武陵,吾又有三千人,而朝廷下议,弃晋于彼,使江者诸督,不复发兵相继,蒙国威灵自济,今日何为常?”吴末军镇乏兵,既是孙皓咨意享乐,忽视边防所致:同时也不能排除他有畏惧地方兵变,有意削弱督将势力的企图。

依笔者拙见,在陆抗生前,可以说孙皓对荆州军政部署的调整是基本正确的,反映了他对当地战局的重视,这也起到了巩固加强西陲边防的积极作用。但是在陆抗死后,孙皓对荆州防务所作的种种变更均为严重失误,军镇因为分割而规模变小,以致实力减弱:兵不足用,将非其才,使吴国在灭亡前夕已经呈露败像。如丹杨太守沈莹所言:“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尤其是孙皓对武昌所在的江夏地区之战略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在长江中游集结强大的兵力,以保证对上流的及时增援或阻击来犯之敌。如前所述,西晋主将杜预对此看得很清楚,他最为担心的就是孙皓迁都武昌,坚壁清野,并在附近部署水军主力,会使伐吴的行动可能无功而返。所幸孙皓昏庸暴虐,无此见识。晋吴双方的国势、军力、财赋对比已经是强弱悬殊,孙皓的战略部署又屡有败笔,最终导致西晋伐吴时各路进军势如破竹,"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极为顺利地直捣建业,迫使孙皓献表归降了。

武昌在三国战争中的地位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这与当时南北对抗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赤壁之战以后,长江沿岸地区的战事频繁,由于武昌位处长江中游的港口,在此设置军镇并屯集重兵,可以利用江、沔航运而兼顾荆、扬二州的战事。该地附近山川环绕,又有夏口、邦城等要镇拱卫,因此受到孙吴统治者的重视,致使武昌的军政地位迅速上升,被孙权、孙皓先后作为都城,后来还被当作江夏郡、荆州及武昌都督的治所。吴国在陆逊死后匮乏帅才,日益衰败。武昌都督辖区被分为左右二部,驻军减少,孙皓又多用文官担任主将,导致防务虚弱。蜀国灭亡之后,南北对峙冲突的焦点和孙吴江防重心向西转移到南郡和西陵峡口,武昌在孙吴的兵力部署中并不占据首要位置。上述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这座昔日强盛的军镇在西晋平吴之役中不堪一击,迅速崩溃。

(0)

相关推荐

  • 《步阐传》:丞相之子投西晋,西陵之战遇名将!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355 篇文章 今天来讲 步阐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步阐(音 ...

  • 三国战争中的夷陵

    摘 要:  夷陵是三国重镇与交战热点,原因在于它地扼峡口交通枢要,附近岭谷交错利于设防.曹操.刘备将夷陵与邻近各县并置临江.宜都郡,成为独立的军政建置.猇亭之战后,孙权设立西陵都督辖区.孙吴后期分宜都 ...

  • 《羊祜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天下一统只在近日!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404 篇文章 今天来讲 羊祜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羊祜(音 ...

  • 她是三国美女,一生经历3任丈夫,个个都没下过床,全部被克死!

    她是三国美女,一生经历3任丈夫,个个都没下过床,全部被克死 说起历史,最有趣的一段时间应该在三国期间,这段时间战乱纷起,涌出不少英雄豪杰,有人运筹帷幄,脑子是相当的好使:有人武力高强,一人能挑百人:也 ...

  • 宋杰:三国战争中的夷陵

    一.夷陵的地理特点与军事价值 夷陵为两汉荆州南郡所属县名,位于今湖北宜昌市区,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汉末军阀混战以来,该地受到各方的重视而竞相攻取,成为交战的热点区域.顾祖禹曾论夷陵:"三国时 ...

  • 陈敏起兵攻打武昌(鄂州),欲图霸江南!

    公元305年,陈敏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于是起兵占据扬州,又派其弟陈恢起兵攻打武昌,欲图霸江南. 刘弘让陶侃担任了江夏太守,另加封鹰扬将军官号.陶侃带着随从仪仗,将母亲接到官署的住宅,乡里人对 ...

  • 水墨鄂州之三国(魏蜀吴)时期的鄂东历史

    三国(魏蜀吴)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魏.吴争荆州,谁得荆州而兼天下. 文献记录,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古鄂武昌(今鄂州市)还是江夏郡属的一个偏僻小县--鄂县 ...

  • 李白与武昌(鄂州)的千年情缘

    李白与武昌(鄂州)的千年情缘 鄂州市自西周时期开始称鄂以来,有近三千年的沿革历史.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自公安迁都于鄂,改鄂县为武昌,设置武昌郡,这是今鄂州历史称武昌之始. 近日 ...

  • 被“蹭睡”的共享按摩椅凉了,由盛转衰经历了什么?

    这是一个讲不通的故事. 在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6年,以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掀起了一场关于共享概念的大爆发. 那时,行业专家一度预测共享按摩椅市场前景巨大,有望率先引爆"宅经济& ...

  • 三国吴后期武昌(鄂州)军镇的衰落

    孙吴后期武昌军镇的衰落 从孙权建号黄武元年222年)开始,至孙皓天纪四年(280年)降晋,东吴立国58年.其中孙权在位30年,而孙亮.孙休.孙皓在位合计为28年,后28年可以称作东吴统治的后期.在此历 ...

  • 从鄂州出土文物看三国六朝时期武昌的佛教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迷信相融合而广泛地蔓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江南地区有名的重镇.三国时期一度作为吴国政治中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