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文学悲剧差异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看中西方文学悲剧差异
悲剧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东方的典型代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悲剧的文学价值都不可估量,其依托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不容小觑。中西两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恰好完美的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
暂时撇开对于悲剧与悲喜剧定位的争议,我们仅以人们最为熟悉的两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是著名的爱情悲剧,然而这两个悲剧故事却并不是同一类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是来自于家仇和一系列的巧合,莎士比亚按照西方悲剧的传统,以此来吸引观众的同情和担心恐惧;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来自于封建等级制度,悲剧命运的原因是社会地位的差距,还有“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作者以此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和大把的眼泪。 二者无论是从悲剧的种类、主人公还是结局都不尽相同。
同是爱情悲剧,梁祝无疑是一部社会悲剧,其悲剧根源产生于封建门第观念与门阀制度,也是魏晋时期整个社会所共认的潮流风气,这种风气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梁祝的爱情不是单纯的受到祝家家长个人主观意识的反对,而是不容于整个门阀制度下的封建社会。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更倾向于莎士比亚似的性格悲剧。产生于封建宗教伦理制度、宗教迷信等与民主、自由、解放的新生力量的斗争之中。罗密欧争取自由美好的爱情,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可是他的性格中却不乏粗暴、野蛮与冲动的特征。他虽然对朱丽叶饱含爱意,但在处理两个家族的世仇时却始终不能以理性的方法解决:朋友为了面子与提伯尔特决斗而死,他又为了报仇杀死了提伯尔特,这个凯蒂莱特家族的一员,终让两家的矛盾激化,造成悲剧发生的导火线;之后在发现朱丽叶吞下毒药时,盲目的殉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这部悲剧中无论是罗密欧或是朱丽叶的性格都是极其鲜明的,反映的是封建割据势力下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两地悲剧中的主人公选取往往也有着很大差距,在西方人的审美中,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均出身贵族,才能称得上是高雅的艺术,纯粹的悲剧,而以平民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为喜剧。这一点在中国文学至少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文弱痴情的公子与多愁善感的小姐,这与中国文学作品往往以内容情节而非宏大的题材扣人心弦是密不可分的。他往往通过惨绝悲极苦戏去渲染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牡丹亭》《长生殿》等作品均是如此。而西方悲剧则更强调题材的宏伟,这种大往往体现在恢弘的场面气势取材之上。如著名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等等。
那我们再看这两部文学作品的结局,《梁祝》的最终结局是梁山伯病逝后,祝英台以身殉情,跃入梁山伯的坟冢,最后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起舞。《梁祝》借助化蝶——神话般的故事作结,使两人的爱情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更具现实性: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与墓穴中。儿女的失去,使两家的家长从世仇中清醒过来,从此消除怨怼,尽释前嫌。美好的爱情与封建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了出路,割据也开始被慢慢打破。
梁山伯与朱丽叶的悲剧正像亚里士多德界定的那样, 情节由顺境转逆境 , 基本模式为喜-------悲-------大悲,而梁祝则采用了中国文学的基本模式:喜------悲--------喜-------大悲-------小喜, 这大悲之后的小喜 是中国古典文学独具的所谓团圆之趣。
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 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往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 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是冲突的白热化。 例如莎翁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 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而中国悲剧的结局往往从全剧看基调是悲剧性的、严肃的, 但局部的情节、人物、气氛却不排斥喜剧成分,悲剧的结尾也往往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现实不能实现的起码可以在来世、天国等非现实社会得以实现。我们做说的梁山伯与朱丽叶便是其中一例。这种差异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根源: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均倾向圆满、融和, 行事讲求的是中庸之道 。而西方文化尤其是在莎士比亚所生活的这一时期,其思想均以个人为本, 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表现在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的独立性等诸多方面。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 中西悲剧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于《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属于纯粹的悲剧还是后来衍生出的悲喜剧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背景下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如何这两部作品都给受众带来了崇高的美的享受。这其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幸福的品质将鼓舞着人们为了理想艰苦奋斗。这就已经达到了文学创作对崇高美运用的目的:赋予人类正面的力量,扩大人类的精神境界。而这种悲剧的力量会以并且不断以文学作品这种形式将人类文明代代传承下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正在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眼光去欣赏这些璀璨而丰富的全世界人们所共同享有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