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凤凰台塔拆毁经过

鄂城凤凰台塔拆毁经过

凤凰台塔,俗称东门塔。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武昌县志》载:凤凰台塔始建于明万历初,由知县李有朋建于城东凤凰台上。凤凰台塔毁于20世纪70年代初,存世约400余年,属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原址位于市区凤凰路东侧,与武昌大道南侧交汇处,今属鄂城重型机器厂南厂区。该厂房号称“万平米厂房”,凤凰台塔旧址即位于其东南角。

  凤凰台塔,塔高五级(层),四面八方,重檐中空,砖木石结构。第一层面西设塔门一个,红砂石门楣,塔身刊刻有《建塔记》,第二至五层,各层交错设对称门窗式的视窗(门)计16个,从第一层起,沿塔身内壁设有登塔砖级盘旋而上,直达塔顶(第五层)。抗日战争初期,日寇兵临鄂城时,从江上炮击古塔,塔顶被击坏,虽遭受巨创,但塔身仍巍然不动,带着深深裂隙屹立于凤凰台上。建国后,1956年11月15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公布的还有彭楚藩烈士墓和吴家大湾遗址等二处。随后,经省财政下达500元人民币作为专项维修经费,进行了维修。凤凰台上,塔前(西)原有古凤鸣寺一座。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邑人周懔怀重修后改为凤台书院。咸丰(公元1851年—1861年)初,被太平军毁,民国时邑人又重新修建,仍称古凤鸣寺。建国后县政协委员、华光庙释相空和尚(俗姓艾,名道法,人称“艾和尚”)负责重修,重塑佛像于寺中。其构建为青砖布瓦木屋架,属明清寺庙常规营造方式,规模为二进(二重)三开间,另加披屋一间,计7间。在台上,塔周有百余年合抱的大银杏树和金梧数株,林木浓阴蔽日,远观如烟云一般,故被人称之为“凤台烟树”,为鄂城八景之一。虎头山(即凤凰台、凤阙)由于背城面湖,地势略高,因而显得比较轩敞。旧时岗上有官田数块。传说每年“立春”,县官便于此“试犁”,远近百姓则纷纷赶来争看“鞭牛”、“打春”。直到明万历(公元1573年—1619年)初,知县李有朋在此建塔,“凤凰台塔”自始有名。一1970年,地方五小工业之一的“小化肥”崛起,是年8月22日,鄂城县委决定自筹资金新建一座年产3000吨合成氨厂。同时成立鄂城县化肥厂筹建指挥部,在鄂城县城关东门外虎头山征地62亩,旋即破土动工,拆除凤凰台塔、凤鸣寺,推平凤凰台土山。被毁时间,因时隔三十余年,当事人已经星散,故回忆难以确定某年月日。现依据当事人记忆及有关资料推测,仅能概略记叙凤凰台塔被毁时间:大约从1970年8月22日成立筹建指挥部批文之日始,至1971年10月天气未凉之时。拆毁凤凰台塔、凤鸣寺,挖掉金梧、银杏树,铲平虎头山之举,是在当时县委主要负责人批准同意下,由筹建指挥部负责人具体实施的。事有巧合,在拆毁过程前后均有戏剧性的场景出现。拆毁以前,无人向文物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故县文教局、文化馆并不知情。在拆塔的时候,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正好在西山上劳动,踞高而望远,有人突然发现并惊呼高耸着的东门塔“不见了”,由此而获悉凤凰台塔被拆之事。二拆塔过程中,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插曲。化肥厂筹建指挥部从县一建公司请来3名工人:木工汪先民(现年75岁)、泥工陈伏意(现年70左右)、王国才(或为王国守,现年50余岁),又从菜园头大队(村)请来吊装工熊国胜(现年50岁左右)等工人。熊国胜安装好吊装设备后,先由时任县委主要负责人的同志上塔拆了三块砖后,再由汪先民、王国才(或为王国守)等上塔拆砖。传说汪拆了一会,自感不适,后陈伏意向指挥部有关领导讲,破土动工不能太冷冷清清,要有一个简单仪式。他提出要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一幅毛泽东主席像、一封鞭炮。领导同意了,陈将国旗插好、毛主席像挂好后,心中默默祷告:各路诸神佛、塔神对不起哈!现在是新中国为大,社会主义建设为大,毛主席他老人家为大。你们都让让路,莫怪我们具体做事的工人哈!祷告完后将鞭炮燃放了。破土开工的“典礼”就在工人的倡议下,这样简单而又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拆塔、寺的施工。三拆塔时量塔身,底部壁厚约80厘米,每层渐小,顶部壁厚约60厘米。塔中没有文物,仅地宫中出土了少量文物,现存市博物馆。另有当时的目击者称,出土的大约是古凤鸣寺中的文物,有很多雕刻精美的木菩萨,较小,很精致,栩栩生动。目击者因不认识,故说不清是何方神圣之像。据分析,这些小型造像,可能是观音大士的三十二应身之像。它们往往被布置在观音菩萨像的两壁厢上。后来,这些蕴含工艺和文化的菩萨造像,被人毫不顾惜地当作“四旧”一火焚之,甚是遗憾和痛惜。这是那个特定时期的悲剧,“文革”中的愚昧之举可见一斑。化肥厂工程进行半年后,耗资达数百万元。后因鄂城造船厂(现重型机器厂前身)扩建,经与鄂城县委协商同意,遂将该厂基转让给造船厂这就是“凤凰台塔”基址又成为重型机器厂南厂区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