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育中 ‖ 运城记忆(32~34)

那个扎白羊肚手巾的知青

在夏县,来自北京、天津和返乡知青有1300多人,走在熙熙攘攘县城的大街上很好辨认。或是一身褪了色的“国防绿”,或是一身崭新的“北京蓝”,脚上蹬一双平底懒汉鞋。但有一个北京知青与众不同,一身农民装束,头上扎一个白羊肚手巾。他就是后来成为区域经济学家的刘会远。

刘会远是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次子。谷牧的一生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政治上光明磊落,思想上思维超前,作风上平易近人,事业上兢兢业业。是中国经济的掌门人,也是中国改革的开路人、奠基人。受父亲的影响,会远在为人作事上,也秉承了父亲的性格,默默无闻,低调行事,为夏县知青所钦佩。

1982年,在全国引起轰动的话剧《绝对信号》问世,开启了戏剧转型改革的序幕。编剧是俩人,人们记住了大名鼎鼎的高行健,但却忽略了另一个编剧,时任铁路文工团编剧的刘会远。人们记住了出演的林兆华,林连昆等人艺大腕,却忽略了策划人、执笔人的他。1985年,刘会远又创作了剧本《三宝闹深圳》,并被拍成电影,采用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喜剧形式,开创了中国“滑稽轻喜剧”的新路。总之,在他开启职业生涯之初,就秉承了父亲的改革思维,思进思变,力主创新,力主改革。

后来,他受聘于深圳大学,担任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更接续了父亲经济改革的思路,投身于被称为第一经济版块的珠三角经济热潮。先后撰写了《澳门经济与珠海经济的研究》、《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广东水资源管理机构改革方案》、《对海河流域水生态恢复的研究》、《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等著作。

我和会远相识是在50年前,当时夏县知青办了一个刊物《思想战线》,我和会远都是谋划者、参与者。这次夏县知青举办50周年返乡活动,有了更多接触,也有了更多感触。他主编的《夏都知青》由《人民出版社》的副版《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是近年来由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为数不多的知青专著。在组织返乡活动中,他多次往返于北京、运城、深圳三地,成功地策划、组织了这次大规模知青纪念活动。90年代,他和杨家川的知青还投资在夏县建起了“希望小学”。这一切,都兑现了他扎着白羊肚手巾时的心愿:心系百姓,心系第二故乡。

那些为夏县种植绿荫的人

夏县城南,有一个美丽的湿地公园,绿荫环抱,池水涟涟,垂柳依依,睡莲朵朵。有谁知道,这里以前曾是乱石遍地的白沙河河滩。这缘于四十多年前的“引泗水利工程”,引来泗交山上的活水,改变了夏县人喝咸水的历史,成全了夏县这张生态城市的名片。如今的夏县人,感恩那些为夏县种植绿荫的人,感恩那些为“引泗工程”拼搏奋战的人。又有谁知道,那上千民工中还有不少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人。

“引泗工程”的最初的设计是建造“八一水库”,把后山泗交河的水蓄入水库,再引到前山的白沙河。第一期工程是在中条山的分山岭下打通一条7华里的引水涵洞——朝阳洞。在涵洞入口和出口之间设计了五口天井,把整个工程分成六段,分段施工,最后全线贯通。一号井是竖井,深46米。人要下到井底,先是扶钢钎,抡大锤,打眼,放炮,再把碎石一桶桶吊上来。这活儿是“脑袋掖在裤腰带上”的活儿。打了炮眼,放了炸药,点了炮捻,万一离不开井底,就摊上了性命。就是顺利地炸了石,还要人在井底,用提升机把碎石一桶桶吊到地面。万一有个闪失,吊桶砸下来,人躲都没处躲。李家坪的社员小云就是在一号井出的事故死了。不少民工都负过伤,有被落石砸伤的,有在井下触电的。最悬的一次是排水的大桶掉下来,井下的人身体贴着井壁才躲过一劫。打了眼,放了炮,掌子面粉尘弥漫,硝烟滚滚,再加上风钻下飞起的石粉,工人们每天都工作在烟雾粉尘中,从头到脚全是粉尘,人都分辨不出谁是谁。

当时,参加水利工程的都是各村基干民兵,按营连编制,一个公社为一个营。北京知青张亭担任一个营的副营长,和民工们一起摸爬滚打,一口地道的夏县话,谁也看不出他是北京知青。每每遇到险情,总是他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他有两次遇难。一次夜班,他在井下作业,井上开卷扬机的人把井架拉翻了,几百斤重的大桶险些砸下来,躲过一劫。一次他在井下作业,装石砟的大桶上升的时候,钢丝绳和潜水泵的电缆线缠到了一块儿,正在此时,电缆线又被扯断,井上井下一片漆黑。原来,不仅吊桶的钢丝绳和水泵电缆线搅在了一起,照明电线、吊挂排水管的铁丝、提放水泵的钢丝绳全部缠在了一起。天上是滂沱大雨,井壁不断有石块滑落,井底的水位又不断上涨,井下的人危在旦夕。张亭急中生智,吩咐井上拉掉所有电闸,只留下卷扬机的电源。让所有人打开手电,用微弱的手电筒照着亮,把运石桶放到井下。一点点把缠绕的电线解开,一根根把铁丝折断。没有工具,硬是用手折断了一根根小手指粗的铁丝。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当时工地上的口号是“水不下山,人不下山”。就是凭着这股子劲,终于打通7华里的涵洞,把甘甜的泗交水引下了山。后来,这个活水又引到运城,叫“引泗济运”工程,让运城人也喝到了泗交的水。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李家坪北京知青张亭、刘其复、姜云清,大庙公社窑头大队的北京知青晏山平,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知青。他们用宝贵的青春,为夏县人民筑起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们是为后人乘凉种植绿荫的人,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那个夏县能漂流的地方

漂流,是近几年时兴的旅游体验项目。谁能想到夏县竟然有了“泗交漂流”,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项目。说到泗交漂流,就不能不提到在泗交架桑插队的北京知青。

1968年底,北京122中19名北京知青插队到了泗交公社架桑大队,这是一个距县城120余里的小山村。他们从耕地、播种学起,上山砍柴,担水做饭。和社员们一起炸石砌堰,填土造田,修渠引水,试种水稻。几年中,他们学到了生产、生活、生存的本领。也和村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怎样把当地的山区资源利用起来,改变架桑的落后面貌?知青们向村委会建议:利用流经村里的小清河水资源,建一座小水电站,解决村里没有电的问题。在村里还有些犹豫的情况下,知青们向村里立了军令状,砸锅卖铁,不建成水电站,决不收兵。他们请省地质队帮助测绘设计,组建了突击队,十几个知青进了山。经过几年奋战,打通了238米引水隧洞,建成了高位蓄水池、发电房,安装了发电机。一座小水电站神奇般地出现在架桑,从此村里的百姓破天荒用上了电。这座小水电站建成后,实际发电量20千瓦,是中条深山第一座小水电站。几十年后,村民们提起这些知青的名字,如数家珍,亲如兄弟。

后来,和大多数知青一样,他们返城开启了后知青时代生活,但心里仍然放不下架桑。1998年,几个知青结伴回了一次架桑,看到这里贫困依旧,面貌依旧,心里十分难过,决定为第二故乡再尽微薄之力。他们集资了5万元,选派了王献武、李清友、杜援朝回村再创业。他们先是承包了3000多亩撂荒地,修建了4500米机耕路,建起了5座蓄水池,开发了柳沟、簸箕疙瘩、龙潭几个柿树基地,栽种了上万棵柿子树。还在山上种了银杏、高山松、杜仲、美国黑核桃等几十种树。后来,他们又做出重要决定——拦水建坝,实施高灌,让所有山田旱地变成水浇地。他们在北京申请到英国驻华使馆和澳大利亚在华投放的“改造全球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资源现状”的基金款,建起了“中澳水库”。形成蓄水量5万余立方米的高山水库,解决了村里80%耕地的浇灌问题。再后来,又动工修建了15个养鱼池,引进了中华鲟、虹鳟鱼等优质鱼种,让架桑成了“鱼米之乡”。

写到这里,我已经是热泪盈眶了。这是多么庞大的农村扶贫改造工程啊,这是多么艰难的创业之路啊,这要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啊,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这些老知青们完成这样的壮举啊。

后话是,有了这样一个“中澳水库”,才有了后来的“泗交漂流”。现在,这里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春闻山花飘香,夏沐凉风送爽,秋赏红叶烂漫,冬望松柏傲雪。10公里长的天然峡谷,山泉直泄而下,形成六连环凌空飞跃漂、勇士激情漂,以及拥有国际级S型滑道、波浪形滑道的大型漂流项目。

几十年过去了,当下的人们尽享前人创业的福祉,他们还会记得那19位老知青的名字吗?还会记得他们爬山涉水走过的路吗?还会记得他们心系第二故乡的深情吗?还会记得那一代人为共和国的付出和贡献吗?

阅读链接: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9~31)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6~28)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3~25)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0~22)

安育中 ‖ 运城记忆(17~19)

安育中‖ 运城记忆(14~16)

安育中‖ 运城记忆(11~13)

安育中‖ 运城记忆(8~10)

安育中‖ 运城记忆(5~7)

安育中‖胡卜馍  老屋  篮球队 宣传队——运城记忆四題

(0)

相关推荐

  • 知青的故事——另一次告别

    1973年10月,我到边防部队驻瑞丽云井的前哨排体验生活,认识了到云井插队落户的昆明知青王岭玫.王岭云.林立娥,我们很谈得来,离别时还写了首五言乐府,可后来一直没有联系.此次来昆,昆明的知青朋友很快帮 ...

  • 我纠结了好久,不知道该怎么总结那个年代的那群人

    有的时候,人真的是很脆弱.但是沧桑久了,人便会真的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笑而不言.痛而不语--          其实,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领悟.正是那些原以为过不来的千山万水,成就了我 ...

  • 后长巷的故事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0第七十二期) 后长巷的故事 文:平安扣儿 后长巷,有长长的巷,更有长长的故事说给你听. 一 在后长巷村东,有一口普通的井,井上 ...

  • 山西运城夏县余庆禅寺

    运城夏县余庆禅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司马光墓园内. 夏县余庆禅寺为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司马光奏请守护祖茔而建的.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 ...

  • 回乡探亲琐记(四)

    本文作者:谢江 1 1 回乡忆当年,感慨万千 这次回中旗探亲,我是有备而来,准备好好写写离开十六年后老朋友聚会感人的场面,写写科布尔.乌兰苏木.辉腾梁的变化. 旅途以及到集宁看到朋友的心情.感慨写了: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运城夏县文庙大成殿

    运城夏县文庙大成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瑶峰镇南关村解放南路80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李二

    李二 虞长顺 我64年下乡的时候,我们村共有8个四类分子,1个女的7个男的,基本上都是老地主老富农,都是年龄大的.只有其中一个是坏分子,而且在四类分子里面,他的年龄最轻. 他叫李二,不到四十岁的光景.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56~58)

    那次难忘的第二故乡行 ‍ 201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知识青年都纷纷举办了返乡活动.夏县知青也萌发了回夏县的想法,于是,一封给夏县县委.县政府的函,从北京传到夏县.没想到,五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53~55)

    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运城插队的知青有二万多人,每个人家庭背景不一样,插队的环境不一样,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结果也不尽相同.有不少值得回忆.怀念的事,也有不少让人辛酸.不堪回首的往事. 2008年,上山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50~52)

    那支夏县知青宣传队 1969年,知青插队的第二个年头,"九大"召开了.为了庆祝"九大",县知青办决定挑选知青中有文艺特长的知青,组成一支知青宣传队.在村里干了小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44~46)

    那些村里的孩子 这些年,和村里的感情一直割舍不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在村里当了两年老师,有40多个我教过的孩子.这么多年来,我还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直牵挂着他们的后来.史庄学校有一至五年级5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41~43)

    那些有趣的夏县方言 刚进村时,老乡们说的话一句也听不懂,叽里咕噜的,和日本人说话差不多.后来慢慢习惯了,听懂了,也会说上几句.再后来,发现夏县方言很有意思,有规律,也有特色,很有品头. 分析夏县方言,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35~37)

    那个稻花飘香的季节 夏县,是全国重点粮棉产区,从未种过水稻,老百姓也不会种水稻,吃大米只能靠买.是泗交公社窑头大队的知青改变了夏县没有水稻的历史,让这古老的禹都稻花飘香. 1968年底,泗交公社窑头大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9~31)

    那个把学问做到村里的人 孙建君,夏县水头镇大张村插队知青.自学成才,历尽艰辛,走上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巅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先后从师于著名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20~22)

    那些遗憾的事 从1968年到山西插队,至1982年离开,在山西整整生活了十五年.这期间,有许多回忆起来幸福满满难忘的事,也有许多深感遗憾的事,在对待孩子感情上就颇为遗憾.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两个 ...

  • 安育中 ‖ 运城记忆(17~19)

    那些盐化的掌门人 在盐化,我接触过的局.厂领导有若干人.过去,盐化局规格高,和地.市平级.一把手要么是有资历的老干部,要么是有背景的"空降兵".由普通干部熬到局长的的确不多,张文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