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对他/她“过度保护”!

Professor有一个做培训老师的朋友,前几天她跟我吐槽,有天早上她一进教室,就看到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对着送他上学的外公拳打脚踢。

这个孩子平时见了老师不问好,学习的时候更是恣意马虎,还曾一脸自豪地说自己打过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这个小男孩来朋友机构学习的时候,孩子的外公外婆轮流一整天候在教室旁边陪读,一会儿进教室喂点零食,一会跑进来问他冷不冷,书包和水壶全都由外公外婆背着。

她告诉Professor,连续带了五年暑假班,她发现现在的孩子智商越来越高,脾气却越来越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越来越难。

这就是过度保护下长大的“畸形儿”,每一次的过度保护都是阻碍孩子成长的拦路虎!”聊到最后,她痛心地说。

美国权威杂志《大西洋月刊》在题为《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的专题文章中指出:“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已经将独立、冒险和探索精神从孩子们的童年中剥离”。

如何把握呵护的尺度,值得每个家长思考。

过度的爱,让孩子成为“弱者”

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曾经在网上引发不小的讨论。

青岛有个小女孩,长到8岁了还一直被妈妈养在家里,几乎没怎么出过门,没有玩伴,甚至连爷爷奶奶都不认识。

女孩曾经去过幼儿园几天,但很快就被母亲接了回来。孩子的妈妈说,她担心老师委屈了孩子

网友在感叹母亲“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时,也在担心:如此过度的保护,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古今谭概》中记载过一个题为《翠鸟移巢》的故事。

翠鸟为了安全,会把巢筑得很高。等到幼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对它们爱之不尽,生怕幼鸟们掉出鸟巢摔伤,于是就把鸟巢移低一点。

等到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的疼惜更甚,又降低了鸟巢的高度。

可是这样一来,却给了歹人可乘之机,小翠鸟都被坏人抓走了……

被过分呵护的孩子,就像长出了羽毛,却囿于母亲的庇护,始终学不会飞翔的小翠鸟,一旦踏出父辈划定的安全区,就会立刻落入残酷和危险的境地。

过度的保护是滋生依赖心理的温床,一个人的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决策力和行动力都需要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溺爱型的家长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却也剥夺了孩子“变强大”的机会。

过度保护,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

豆瓣小组里有这样一个热门帖子,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标题是“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真的很容易没出息”。

楼主在帖子中吐槽,自己身边有很多“没出息”的亲戚,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被父母从小惯到大,学历平平,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还不愿意吃苦。

大学毕业以后,好工作门槛太高够不到,辛苦一点的工作又不愿去。只能找一个面向应届生的公益性岗位,拿着不够花的工资,父母却觉得这工作挺好,不仅能住在家里,工作还轻松。

在生活中,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习惯了依附着父母生活,没有进取心,更没有目标感,浑浑噩噩混日子。

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在生理上成年了,但在心理上还是一个缺乏内驱力的孩子。

什么是内驱力呢?内驱力是在“内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驱使个人达成目标的自发动力,体现了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排除外部干扰的定力有多强。

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极易灰心丧气、轻言放弃。拥有内驱力的孩子却可以在逆境中越挫越勇,不遗余力地寻找克服阻碍的路径。

在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内驱力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内驱力的影响和塑造是极为深远的。父母代劳了一切,其实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不断试错、形成主观驱动力的机会,当孩子过度依赖外力成就自我,就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

同时,父母的过度保护有时候意味着一种过度干涉,不仅会让孩子离不开父母,还会导致双方无法和谐相处。

很多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长成了“啃老族”和“巨婴”,自己为孩子全身心付出,却养出了冷漠自私不懂感恩的“白眼狼”,这恰恰是不当的关爱方式造成的。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更苦

在日剧《温室里的加穗子》中,女大学生加穗子是一个被父母过度保护的“乖乖女”。

每天早晨,她要在母亲的肯定下才能决定穿哪件衣服;毕业在即,却成为全学院唯一找不到工作的学生。

每次吃饭,妈妈都会提醒她“要先吃蔬菜”、“要咀嚼二十次”;找工作屡屡碰壁,母亲就为她准备面试的“标准答案”。

母亲几乎包办了她日常起居的方方面面,从准备便当到给地铁卡充值,以至于加穗子第一次自己坐地铁时都不知道如何充值。

父母无所不在的呵护就像温水煮青蛙,使她成为一个除了善良和天真一无所知的“傻白甜”。

当她走出温室来到现实世界,初尝现实艰辛,就开始畏缩不前,无力解决生活里纷至沓来的麻烦。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吃苦”,当年舍不得让孩子吃的苦,生活最后又还给了他。

白岩松曾经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教育心得:“虽然我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就算再宠他,我也会让他吃这些苦,绝对不心软。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最终只会把孩子“养废”。没有人能躲开那些人生路上必须吃得苦、必须摔的跟头,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否则当孩子独自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真正的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父母,能够节制“无微不至”的爱,帮助孩子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人生责任,学会独自面对风雨。

Professor点评:

父母自以为替孩子遮蔽了风雨,其实每一次保护都在扼杀孩子成长的可能性。在适当的保护下,让孩子自己去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们才会在长大成人后对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人生将更加自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