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阴阳(1):两仪·先后天/经方辨治基本概念07/经方中医研习笔记(七)
阴阳:两仪
阴阳,又称“两仪”。
根据《易传》《道德经》相关理论,阴阳混合不分的先天混沌状态,叫作“太极”;在此基础上,太极之气发生运动,始终遵循着“一生二”这个不变的运动法则,化生出了后天有着对立统一关系的“一阴”和“一阳”的“两仪”,这就叫“太极生两仪”。
《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生两仪”是“太极”之气在运动的差异中产生的阴阳分化。《素问·阴阳别论》曰:“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两极是最大、最基础、最重要的阴阳,天地阴阳的法则和规定性确立,方有万物依阴阳规律在其间生化。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身为混沌不分之体,它包含“阴”“阳”二气,二者交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和谐适匀状态;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
先后天: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
从体用关系上,阴阳可分为先天阴阳和后天阴阳。
先天阴阳为“体”,静止不动,阳在上为升,阴在下为降,彼此不相交通,呈绝对对立状态。
就人体而言。胎儿在母腹中,即为先天状态。阳亲上,所以先天阳气蕴养于胎儿的小腹和生殖器;阴亲下,所以先天阴精蕴养于胎儿的心和脑。这个先天阴阳,是纯阴和纯阳,阴和阳不产生交合运动。先天阴阳,靠母亲与胎儿之间的一根脐带相沟通,靠母亲的大气推转,阴阳不会离绝。
后天阴阳为“用”,阴阳位置互换,交互沟通,运动不止,生化不已。
待怀胎十月,胎儿在母体内长至部件齐全,瓜熟蒂落,一朝分娩。此时,先天之阴和先天之阳,倒转了过来。先天蕴养于胎儿小腹、生殖器的阳气,就“乔迁新居”向上升至后天心脑的位置,但它的“祖籍”还在下面,叫作“阳根”;先天蕴养于胎儿心、脑的阴精,就“乔迁新居”向下降到后天小腹、生殖器的位置,但它的“祖籍”还在上面,叫作“阴根”。这就形成了后天的“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是为“真阴”和“真阳”。
“真阴”如“水”,“真阳”如“火”。水性“润下”,向下滋润,且水性寒凉,后天心、脑部位的阳气,靠“真阴”之“水”凉润制化,不至过于温热且能滋润下趋;火性“炎上”,向上升腾,且火性炎热,后天小腹、生殖器部位的阴精,靠“真阳”之火温化,不会过于寒凉且能气化上升。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这样,后天重新安居的阴阳,靠这“真阴”“真阳”的制化推动,运转交通起来,万物和生命因之形成并生生不息。
先天“真阴”即“阴精”,在人体上面化生成了脑髓。“脑为髓之海”。这“精髓”给予人的思维以信息和能源,并向下、向全身输布而提供信息和能源。待人体渐行衰老,“精髓”逐渐减耗、不足,人体精力、体力也就不足,思维、行动都变得迟缓、障碍。
先天“真阳”即“阳精”(阳神),在人体下面化生为“元气”。“元气”由元精(父母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能量。人体诞生伊始,“元气”最足、最强,随着成长壮大,“元气”不断被使用耗散,待“元气”耗尽之时,也就是生命终结之期。“元气”来自先天,无法补充,所以要“细水长流”,珍惜使用,不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歌曰:
易有太极为一兮,今而是生两仪
于此乃有阴阳兮,先天后天而分立
先天之阴阳兮,凝然兀立而不动
阳在上而为升兮,阴在下而为降
后天之阴阳兮,交合生化而不已
地气上而为云兮,天气下而为雨
先天真阴化生脑髓兮,先天真阳而为元气
脑髓元气皆异宝兮,何纵欲竭精、不知持满乎
2021年5月28日,星期五
旧历辛丑四月十七
妻上午骑车泳
下午为制应夏蓝裤一条
晚作儿童牧鸭图成
我作此篇毕也。
乃作短歌云:——
夏风何其遑遑乎
传送何方资讯
白云何其飘飘乎
皆是谁者影像
大海何其坦坦乎
今夜谁与共情
远野何其苍苍乎
迩来谁为歌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