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明眸”如何守护好

任赫、易鑫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我国青少年当前眼健康情况如何?影响眼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近日,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围绕“青少年眼健康”话题开展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近2000名参与调查的家长中,近七成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眼健康问题,认为孩子没有不良用眼习惯的家长占比不足10%。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

近年来,青少年眼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但问题仍然不容小觑。本次调查中,“过早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良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时长较短”是家长眼中影响孩子眼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莉认为,眼健康主要受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良、眼部基础疾病三方面因素影响。“当孩子出现视物不清时,家长切不可放任不管。”李莉指出,若发展成为高度近视,除了视物不清外,还可能会出现飞蚊症、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表现,甚至可能会发生视网膜脱落、黄斑出血、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部分病症一旦出现,将会造成不可逆的视觉损害。

“一旦近视,无法逆转。如果是近视低龄化,未来的高度近视及并发症是没办法逆转和解决的,对其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湖北省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莉华说。

近年来,中小学生眼健康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今年5月,教育部集中出台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2021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以及《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等3个文件。工作方案把“综合防控”作为基本原则,即“凝聚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分工负责,一致行动,共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如何帮助青少年保护眼睛?本次调查中,家长认为“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注重青少年科学用眼习惯的培养”和“引导青少年多参与户外活动”最为重要。近八成家长表示自己有过不良用眼习惯,而半年带孩子做一次视力检测的家长不足三成。不少家长只在“孩子说看不清时”“配眼镜时”才会带孩子检测视力。仅有35%家长确认孩子所在的学校有科学护眼方面的培训,部分家长呼吁将近视防控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定期组织视力检查,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同时,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活动、规范近视防控市场。

“家庭是孩子预防近视的第一道防线。”李莉表示,家长要担负起责任,帮助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和习惯。对此,李莉建议家长间隔6个月左右带孩子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注意控制孩子日常看书、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用眼30—40分钟,要休息10分钟左右;晚上保障孩子睡眠时间,缓解视疲劳;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近视低龄化的现象与孩子缺少体育活动密切相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给出3点建议:一是家长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视力问题,早发现,早就医,早监控,早矫治;二是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用眼,“幼儿园每天应安排不少于3小时的户外锻炼,小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为佳”,用运动的快乐从电子产品那里夺回孩子的注意力;三是孩子的饮食要科学配餐、合理搭配。

“我们要做好教、管、防、控。”杨莉华认为,首先是“教”,要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教给孩子健康的意识;其次是“管”,家长和学校都有管理的责任,落实好体育活动、阳光运动,落实好减负,管好孩子的不良用眼习惯,管好其电子产品的使用;再其次是“防”,要定期给孩子做视力检查,同时提供较好的灯光、桌椅、视觉环境、生活氛围,做好监测工作等,减少减缓近视的发生;最后是“治”,已经近视的孩子,不光只是治疗矫正,还要综合管控,除了控制近视的加深,还要提供更多的健康管理服务。

(中国教育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