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为高考改变命运的人
罗中立
1977年的冬天,年近30岁的罗中立,已经在大巴山当了10年工人。当时在达县钢铁厂做一名检修工人,每个月有23块钱收入,再加上给出版社画连环画挣点外快,他已经很满足了。
这时一个电话改变了他,当时他的女朋友也就是未来他的老婆,告诫他一定要珍惜重开高考这个机会。
罗中立思前想后,算了笔经济账,工人一个月23块钱,毕业生一个月可以53块钱,就这样的简单的对比,他决定去参加高考了。
最终考上了四川美院,在校期间非常活跃。1981年他画下那幅闻名全国的绘画《父亲》,后来公派留学,从一个普通教师到了美院院长。
如果不是参加那次高考,他还在钢铁厂当一名工人,极可能面临那一波下岗潮。
张艺谋
恢复高考前,张艺谋曾经在陕农村下乡插队,当了3年农民,后来又被招到咸阳棉纺织厂干了7年的搬运工的普通工人。
恢复高考那天他,他带着前妻肖华煮熟的一包鸡蛋,从自己拍摄的一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跑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
多年后张艺谋实话实说:“其实,我当初想要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再实际点儿说就是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只要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就不一样。1982年,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这时候,我的人生才再次开始。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俞敏洪
俞敏洪自称看了《徐霞客游记》,所以渴望走出大山,不想在农村呆一辈子,他要见世面。
1977年恢复高考,俞敏洪参加了第一次高考,他的目标是江苏常熟的师专,当时该校外语录取线是38分,而俞敏洪英语考了33分,其他几门也不如人意,落榜了。
第二年,俞敏洪再战高考,这一次他的英语考了55分,结果师专的外语录取线提高到了60分,他又落榜了。
到了第三年,俞敏洪又参加高考,最终五门总分500分,他考了387分,英语考了95分。而当时北大录取分数380分,他意外考上了北大。
即便是马云,也是连续考了三次,才上了杭州师范学院,才当了英语教师,因为他一次去麦当劳应聘,别人都入职了,就他被淘汰,他深刻明白,自己唯一出路就是去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