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视角下的德智体美劳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解释自然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五脏是中医藏象理论的概念,藏指肝、心、脾、肺、肾五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对应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各秉其所对应的五行之气,因此中医脏腑理论能够抽象地阐明人体周身阴阳的升降出入运转,以及精神、魂魄、气血、营卫的归属和转化机理,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五行学说与五脏理论都强调了其自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把教育目标的“四育”提升到“五育”,把“劳育”作为五大目标之一,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的大目标非常必要和及时,并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正符合了“木火土金水”五行规律,体现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德育正如五行之火、五脏之心,智育正如五行之金、五脏之肺,体育正如五行之水、五脏之肾,美育正如五行之木、五脏之肝,劳育正如五行之土、五脏之脾,五行相生相克,互为整体。本文试图以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来解读“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增强对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
五行、五脏与五育的对应关系
·火曰炎上,心主神明,“德”定方向
五行之火,曰之炎上,炎上指炎热、上升、光明之意。火有向上燃烧的运动特性,代表上升的运动状态。五行之火,对应五脏之心。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中医认为心统领着人体的五脏六腑,若把人体看作一个“国”,心即为君主,出神明的地方,正如五育之“德”。
“德”的古字形从彳(或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德亦称道德,应该是“大德、公德、私德”之总称,包括政治、道德、法律,即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三个方面,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考量着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决定着一个人的存在意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的品德,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非观,更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德,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如同“心主神明”一般重要的方向性引领。
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称之德育,德育是学生个体主动将德育知识内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过程。立德树人,就必须在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道德品质、涵养法治素养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的人。德育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健全人的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德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金曰从革,肺主宣降,“智”长才干
五行之金,曰之从革,“从”,由也,“革”,变革,从革,即金要通过变革而产生。金还有“收敛凝聚”的特性,可用来指代内收的运动状态。五行之金,对应五脏之肺。肺主一身之气,具有吸清吐浊之功,其位最高,通过宣发肃降来实现。人体之气于肺中,或升或降,升降之中,顺调呼吸,呼吸畅达则心神归宁,正如五育之“智”。
“智”字会意兼形声,本义为口之所陈,心迹可识,于智表音,现代释义是聪明、智力强,引申义有智谋、计谋、策略等。智亦含有知识、智慧之意,包括对知识本身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内化为方法后的成功运用。通过对“知”的“日”积月累,使其充分吸收内化后,宣发新的知识,肃降固有的陈旧,实现各种才干的增长和气质的重塑,最终发生质的飞跃,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蜕变。从“知”的积累变革为“智”的飞跃,使知识或表于外、或藏于内,吐纳有度,运用自如的外在表象,均得益于“智”的“宣降”之功。
教育者把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的教育活动称之为智育。智育的科学内涵是指促使学生将物化的智力成果(客观知识体系)同主观的智力成果(主体的认识能力)相结合的过程,通俗而言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可视为一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活动。智育宣肺,受教育者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以新替旧,吐故纳新,去伪存真,用新知识来替代旧理念,使自己每天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量的积累,以及积累方法的变革,来丰富内涵、开阔视野,从而起到发挥自身功能,提升自身能力的作用。
人的智慧水平需要通过智育去培养,才能将智力潜能充分发展。现代智育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整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水曰润下,肾主藏精,“体”保康健
五行之水,曰之润下。凡有润下、闭藏特性的事物皆归属水。水有向下流动的运动特性,也用于描述向下的运动状态。五行之水,对应五脏之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肾中所藏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精气之养,化生生殖之精,藏于肾中,为肾主生殖之根本和基础,正如五育之“体”。
“体”的古字形从骨、从豊,从人、从本,人之根本谓之体。体的本意指身体,身体是切实的客观存在,是人承载万物的载体。人都是从身体的角度衡量世界的,把身体作为认识和驾驭世界的出发点,身体是在积极而主动地对世界进行评估和测量。人唯有做到以身体为本、为身体立法,才能够真正实现体魄健壮、灵魂刚正、激情丰沛、智慧超群,展现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始终保有丰润的生命力,做到胸怀宽厚、勇敢刚强,进而为其精神和社会立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尽情地绽放个性,充分展现真实人格,去除虚假主体,回归生命本身。
“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各种实现的终端载体,是自身才华技能的续藏之所。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才能使我们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承载、敛藏更多才能,才可尽己所能,给养他人,服务社会,最终实现自身存续的久远。
个体通过身体活动认识、肯定和塑造自己的一种独特方式称为体育。体育固肾,其独特之处正在于通过不断地巩固人的实体之根本,增强身质,弥补不足,实现力的反复攀伸,以达到健康持久,主体、意识和灵魂都是身体运动的产物和发明,体育运动将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和消长,确保身体强健。通过体育锻炼,人们能够在身体中感受、确证和提升自我的存在,摆脱内心的孤独感和忧伤情绪,保持身心愉悦和满足,逐步达到新的发展境界,因此体育是成长中的必修课。
·木曰曲直,肝主疏泄,“美”塑心灵
五行之木,曰之曲直。木的特性为孕育生长万物,能屈能伸,还有“向下生根、向上发芽”的运动特性。五行之木,对应五脏之肝。肝主疏泄,是指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其疏通畅达,向上向善之意,正如五育之“美”。
“美”为会意字,从羊、从大,广义指美好、美丽、满意,亦是所有认同、优、好的统称。美有内外之分。外在美是人的静态物质的形象外观,亦称形态美,专指人的身材相貌在人工修饰等造型因素下通过姿态动作展现出来的美。内在美则是心灵、情操、性格、道德素质、言行谈吐等广博综汇之美,亦称气质美(人格美),专指一个人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集聚起来的内蕴广博之美,其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种内在气质(人格魅力)将伴随人体如影随形,经久不衰,甚至会孕育生长,超凡脱俗。单纯的形态美如果没有内在美作支撑,将会是昙花一现。
“美”将无形之机炼化为有形之气,疏通到人体的四肢百骸、情感思维当中;亦把人从低级欲望中解脱出来,形成能量,鼓励人们去热爱、去追求;还将人的内心提升和超越,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从而起到塑造人的心灵作用等,所有种种,无不体现“美”的深广内蕴和疏通、畅达的作用。
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为内容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称为美育,简而言之,美育就是通过美、利用美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特殊教育。美育疏肝,主要是通过疏通、提升人的人文修养、道德素质,来纯净感情、陶冶情操,实现人的精神升华。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审美观念,发展人们鉴赏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明素养。
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学生的精神和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既是培养审美的能力,也是情感上的教育。它是个体在对艺术、自然和社会等综合内容的鉴赏过程中,通过在感情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判断和选择来达到对审美对象的“美”的认同、吸取,和对“丑”的否定,亦称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高尚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怀、提升审美素养、塑造完美人格的必然途径,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培育人才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
·土曰稼穑,脾主运化,“劳”有所获
五行之土,曰之稼穑,指种庄稼和收庄稼,引申为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播种、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具有孕育、长养、承载、生化的特性。因此引申为凡具有孕育、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土行。土还有着稳定的运动特性。五行之土,对应五脏之脾。脾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有源,则生生不息。脾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脾吸收和传输水液,配合各脏腑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其承载、传输、运化、调节之功,正如五育之“劳”。
“劳”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焱,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可会意为夜间劳作之意。劳亦称劳动,本义指努力劳动、使受辛苦,现释义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活动,劳动的目的就是凝练知识、升华智慧,去输出,去印证,去实践,去创新。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其哲学内涵专指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劳动的核心是实践,劳动的目的是有所获。“劳”是理论学习、思想教化,融合、转化之源。知识、思想通过“劳”进行孕育、生化、承载、受纳,继而转化、升华。“劳”的过程,便是将有形的知识转化为无形之精微,输布全身,再通过社会实践的创造之功来实现劳动目的(收获)的过程。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称之劳育。劳育补脾,以补益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不等于一般性的活动、实践等,劳动教育要义在于通过劳动培育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人格;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术的学习但不等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劳动教育包括但不等于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形式以及专门劳动技术的学习,但真正健康的劳动教育则应当特别注重核心目标的达成,即努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努力帮助他们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成果和劳动主体——劳动人民的价值态度。
五育构成人才全面培养的“五行五脏”模式
从根源上来看,五育代表一个完整的人的基本素质方面,同时素质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人的各方面素质不独立存在,亦不是简单的加和。《尚书正义》:“言五者,各有材干也。”五育中的每一育都有相对明确和独立的任务,指向人的发展的不同领域,五育的规律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五育之间的任务不能相互代替。
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智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想象力、自信心、求知欲、意志力等创造性人格,智育过程既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体育具有强健身心、健全人格、培育智慧和培养规则意识的功能,体育还蕴含形体美、运动美、力量美、意志美和智慧美,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四者的中间桥梁,可以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结和融通。劳育也可以有机地联结和融通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五育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五育互育”和有机融合,高效促进学生与教育者共生共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肺主宣降,肾主藏精;“德”定方向,决定存在的意义,“智”长才干,影响地位的高低,“体”保健康,确保存续的久远,“美”塑心灵,体现内蕴的深广,“劳”有所获,衡量价值的多少。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在个体发展中相互协调,如五行相克相生,如五脏各司其职又协调统一。
教育学的哲学基础是真、美、善,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是知、情、意,从而智育、美育、德育是“心育”的组成部分;教育客体及本身的强化就是体育,对客体内外的改造方式(或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就是劳育,从而体育和劳育是“身育”的组成部分,身、心全面发展构成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不变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现实的需要,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内涵之广度与深度则是变化、发展的,而且是必然变化、发展的。秉承信念,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应是当代优秀大学生必备素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按照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推进文化育人,坚持制度育人,实施课程育人,探索实践育人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提高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认真研究并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特别要在全面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扎扎实实提高育人质量,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不断奋斗。(王旭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