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学习:高频电专家共识意见(2020)
引言
今天就消化内镜高频电临床技术共识意见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发表了消化内镜的高频电共识意见(2020,上海),镜路同行在基础知识、常见设置与常见问题等方面就结合共识意见进行学习和梳理,与您分享。
复习都是旧知识,但每次都有新收获。
正文
1.高频电基础知识与安全
高频电(切凝)的简单本质是电回路与热效应。
内镜高频电主要应用了热效应、法拉第效应和电解效应这三种物理效应。分别说下这三种效应。
①热效应:电刀放电局部组织温度超过100℃,细胞液化撑开细胞膜实现切割;温度不足以使细胞液化时,细胞收缩止血;②法拉第效应:人体神经和肌肉对高于300kHz的交流电刺激不敏感;③电解效应:电流通过人体使组织内的电解质具有导电性,电解质离子两极位置的组织被灼伤。这就可以说明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切除时为什么“能切”和“没感觉”。
Endocut模式:为ERBE的混合切开模式,既“短暂混切→切→凝”,这种模式即为Endocut模式,对于防止拉链切开和减少出血有重要作用。
使用高频电需要非常重视安全问题。
正确使用电极片的内容包括电极片的规范选用、贴合位置和方向要符合要求等。不规范的使用可能导致皮肤烧伤,其常见原因:选择了不规范或伪劣电极片;电极片的重复使用其导电凝胶失效,以及电极片的粘帖方向不对。
为了避免皮肤灼伤,应使用一次性电极片,电极片面积>100cm²,贴合位置和方向要符合要求,而带有等电位环的电极片安全性更好。
2.3E操作与高频电
内镜使用高频电的环境主要有ERCP、EUS、ESD等几种3E操作,不同的操作种类使用高频电需要关注的内容不同,相应的高频电使用和参数设置也有变化。
ERCP使用高频电需要关注EST过程中的意外切开、出血和胰腺炎。
EST切开过程中,如果出现拉链式切开非常容易导致穿孔以及出血等意外事件,这时应该注意调整高频电参数。另外,虽然内镜操作不当或方案选择错误会导致胰腺炎,但高频电用不好也可以引起胰腺炎,甚至重症胰腺炎。
通过调整参数,可以减轻ERCP操作中的意外切开、出血和胰腺炎的风险。ERCP中高频电应为混合电流切开模式:Endocut—I模式,间隔需要根据经验调节选择,效果的参数不要选择太高,以防副损伤严重以及引起胰腺炎,推荐参数1-3-3。有关电凝方面的参数有效果、模式、功率三个(此处不多说)。
EUS使用高频电需要重点关注切开出血及止血效果,预防切开出血。由于内镜超声引导下引流在进行切开过程中较少考虑穿孔风险,而术中可因出血导致引流失败,因此极少用单纯电切,更多采用混合模式,电凝的强度以不形成明显焦痂为宜;一般选择电切模式为Endocut模式,较大血管的出血电凝可以选择柔和电凝。
ESD/EMR使用高频电重点关注黏膜切开过程中的切开速度、质量以及切开中的出血、止血。理想的参数设置有助于更快的切开又能更少的出血,目的是为了应对切除过程中的复杂环境,最终是为了高效安全的完成手术。临床遇到切得慢、切不下来和容易出血的情况,通过适当调整参数,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改善。电切模式为Endocut—Q,推荐电切参数3-2-4。电凝参数设置可参考第三段电凝设置。
3.高频电常见问题
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就是各个参数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应对各种变化针对参数进行调节,特殊情况出现故障进行风险分析。
涉及高频电调节的参数有电切、电凝两方面参数,其中电切方面内容较多。就个人经验角度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进行分享。
电切模式为Endocut模式,有I和Q模式。I模式主要用在ERCP上,Q模式主要用在EMR和ESD上。效果、宽度、间隔这些参数不容易直观理解,这里分享一下对这些内容的个人认识。
效果:其值的大小代表切开边缘电凝带的大小,决定了损伤与止血效果;宽度:其值的大小代表了每一刀的切割深度或者宽度,决定了切的深浅。间隔:其值的大小代表多长时间下一刀,决定了切的快慢,就是在连续电切过程中出现的“嘟嘟”时间间隔,有节奏的切开(脉冲式切开),既保证切开安全又兼顾更大的切开速度。
电凝:模式与功率两方面内容。一般微小出血点用精细电凝,较大血管应血管钳夹住血管后应用软凝模式进行止血。功率值常规在35-40W左右。
工作中遇到过电刀烧伤的问题,需要注意选择电极片、注意贴合部位、方向的要求,一般谨慎的注意多不会发生烧伤风险。
临床一线遇到问题倒推高频电参数的设置和调节是一种能力。如息肉切除迟发性出血、ESD创面出血和意外穿孔、EST出血、胰腺炎等,出现这些问题时考虑到高频电因素,会倒推高频电的使用及参数设置问题。这时凸高频电的显熟练程度,如果不熟知各参数的意义,就不知道如何调节参数,就只能僵硬的使用“厂家模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