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香五月,端午安康
农历五月来了,中国北方称农历五月为“毒月”、“恶月”,古人认为“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五月盛阳,火毒最盛,每逢五月来临虫蛇横行、瘴气流行、瘟疫爆发、邪灵伤身,故民间多佩戴香囊、插艾叶、饮雄黄酒、焚烧苍术菖蒲等以驱瘟疫、防邪祟。夏季是病菌、蚊虫、毒虫等孳生旺季,很多传染性疾患通过饮食或蚊虫叮咬进行疯狂地传播,以致于瘟疫多发,民多患病,防疫防病也就成了
艾草,气味芳香,性温能散,可升可降,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燥湿杀虫,是传统中医最为常用的中药材之一,亦为民间常用的食材之一,尤其是传统的灸法常选用艾叶作为施灸材料。民间五月份常用艾叶制作青团、艾粄、艾叶煎蛋、艾叶饺子、艾叶肉圆、姜艾糖水、艾叶煮鸡蛋等,常用艾叶煮水沐浴祛除寒湿、驱除蚊虫、祛风止痒,特别是产后女性常用艾草和老姜煮水沐浴预防产后风寒,广东地区常使用大风艾(艾纳香)煮水沐浴防治产后风痹。我家太太是广东客家人,岳母在春节期间常常趁着新艾初生去田间采摘春艾,洗净晒干,揉成艾绒,密封存放,在清明、端午时拿出来,制作艾粄,非常美味可口。
民谚云:“农历五月五,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为防疫邪端午前后常在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以辟秽浊之气。在我童年的时候,农村池塘边随处可见野生的艾草,散发出浓浓的清香,我们常常采摘艾叶揉烂擦拭蚊虫叮咬的皮肤;那个时代农村还没有蚊香、蚊帐,只有焚烧艾叶、青蒿、薄荷来熏蚊虫。现在因为城镇化建设,艾草都被当做经济作物种植,野生的艾草就比较鲜见了,每到端午的时候只能到市场购买了,因为是种植的所以植株较茂盛,但是香味却淡了很多。城镇挂艾草的习俗也越来越少了,只有传统的老人会记得在端午的时候留心在门前插艾。自2019年庚子疫情以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习俗的传承,特别是民间流传的一些民俗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只是我们经常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逐渐忽视传承,要知道传承数千年的华夏文化都是祖先日积月累的经验之谈,也是我们近现代人所“未解之谜”!我们不能因为不了解或理解就否定传统,一旦成为历史再想恢复就千难万难了!
作为医者,我经常使用艾灸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宋代太医窦汉卿在《扁鹊心书》中载:“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明代温补派大宗师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载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艾灸几乎可以治疗临床的所有疾病,只要恰当的选穴配伍配合补泻手法,可以很好的调和人体阴阳,达到“无病强身,有病治病”之效用。我们常说“冬病夏至”,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灸法。有很多医者不耐艾灸的烟熏,不乐意施灸,殊不知艾灸是最为经济有效的传统疗法之一!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采用艾灸防治一直广受关注,五月来了,就更应该注重采用艾草防治疾病、防控瘟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罗浮山上可以看到鲍姑祠堂,是我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善用艾草灸治百病,被世人称为“艾草仙姑”。或许世人不太了解鲍姑,但是她的丈夫葛洪却因为屠呦呦闻名遐迩。葛洪的《肘后要急方》内详细记载了鲍姑的灸法经验,值得近现代医家研读。广州三元宫现存的“鲍姑艾灸穴位图”对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叙述,符合现代医学原理,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端午将至,疫情仍然严峻,为了疫情防控,尽量不要长途旅行,何不趁着艾草清香的时候,采摘一些艾草焚烧一下,驱邪避疫呢?或许我们能为防疫做的事情很少,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疫情一定会被克服的!
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
因防疫要求:凡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结膜炎、肌肉酸痛和腹泻症状患者请移步发热门诊诊疗。门诊暂不接诊发热病患,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