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走出绿色升级路

  • 2021-06-11

  马鞍山节庆公园。

  马鞍山市,幸福路上,树木成荫,鸟语花香,其中一处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的厂区尤为亮眼,这就是曾经的马钢修建公司大院了。经过改造,老厂区大院变身“花园式工厂”,成了马钢的“最强大脑”——马钢智园。

  马钢智园是马钢秉持 “绿色发展、智慧制造”理念的体现,也与马鞍山市建设新阶段现代化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目标相契合,是马鞍山推动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市民在长江东岸杨树林休闲。

  标本兼治,护一江碧水

  长江东岸的滨江文化公园临江亲水、景色宜人,是马鞍山市民欣赏江景的好去处。 “以前老的化工厂职工宿舍楼都在这里,破破烂烂的宿舍楼和散布的小码头挡住了江景。”75岁的老化肥厂职工陈厚来在此住了30年,他记得,丰水期的宿舍区三面环水,只有一面能出行,故被叫做“小岛”。十几年前,“小岛”变身滨江文化公园,江边小九华山山脚下的老化肥厂被一片花海取代,老陈则搬进离江边不远的横江社区安置房。

  因钢立市的马鞍山,坐拥79.12公里长江岸线,长江岸线曾被“散乱污”企业、小码头占据。 “临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当地群众曾这样自嘲。江岸不远处的九华村村民赵继州说:“这几年水清了,岸绿了,江景美了,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村庄卫生有专人负责! ”

  村民眼中的变化源于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马鞍山市把全面打造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加强“1515”岸线分级管控,严格项目准入管理。该市共整治“散乱污”企业704家,拆除干支流非法码头153家、船舶修造企业34家,关搬畜禽养殖场户497家,关停8家化工企业,长江干支流32家生产经营码头全部完成垃圾分类接收设施提标改造和污水设施安装,建立了“船—港—城、收集—接收—转运处置”一体化链条和长效机制。

  长江东岸的薛家洼曾是 “散乱污”企业、小码头、养殖场和上百条渔船的聚集地,环境堪忧。 2018年开始,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按照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五合一”思路,对长江东岸开展综合整治,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和10757名渔民退捕转产。如今的薛家洼和滨江公园连成一片,江景如画,成为网红打卡地。

  去年,马鞍山市将综合整治延伸到一江两岸79公里,集中攻坚12大类、30项重点任务,长江两岸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马钢炼铁智控中心。

  绿色转型,筑智造名城

  走进位于雨山经开区的中钢天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数字化工厂,车间明亮宽敞、一尘不染,全封闭、无人化管理,生产线实现远程集中操控。该工厂不仅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且大幅降低了能耗,成为环保节能改造的优秀工厂。

  “我们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引入环保设备,政府也鼓励环保技术改造,生产过程实现在线环境监控,正在主持起草行业内绿色设计产品团体标准。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毛海波介绍。

  多年来,马鞍山市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制定节能降耗奖励标准,全面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加快节能项目建设,推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截至去年,全市共有节能环保服务机构5家、先进技术12项、新产品新装备17个、重点改造项目10个、优质生产企业8家;共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

  关停小铸造、打击“地条钢”、环保改造……近年来,该市严把招商引资环保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准入和节能审查,建设光伏、生物质、沼气、污泥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去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底累计下降30.09%,全市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提前实现“十三五”工业节能降耗目标。全市空气优良天数323天,空气优良率88.3%,较2015年上升9.8个百分点。

  城市的“绿色转型”离不开“智造升级”。漫步在马钢智园,如同来到一个大花园,芳香扑鼻,草木成趣。在智园炼铁智控中心,大屏幕布满大厅,生产的诸多环节都可以在此实时监测和远程管控。“各生产线的控制台集中在此,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对标找差、信息共享、横向协作,提升操作技能,数据还通过系统与手机相连,随时随地可以查看。 ”中心项目技术负责人王阿朋自豪地介绍,“中心使生产管控更加智能,避免了资源浪费。 ”

  目前,马鞍山正在推广宝武马钢智慧制造典型经验。该市聚焦培育打造“1+3+N”产业集群(基地),做优钢铁相关产业集群,推进雨山区智能装备、马鞍山经开区轨道交通装备、博望高端数控机床三个省级以上战新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引进产业链核心企业。同时,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以“正向激励+反向推动”提速新旧动能转换。去年,全市共150户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平均较上年度增长10.88%。 “十三五”时期,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1%,万元工业能耗下降25%。

  整治后的慈湖河两岸。

  生态共保,建宜居福地

  矿山集聚区向山镇是 “马钢粮仓”南山矿所在地。长年累月的粗放开采,使得向山地区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常年累月偷排乱倒,这里生生拱起了一座垃圾山,臭味熏天。整治以后,漂亮多了,大家还会来这儿散散步。 ”在向山镇落星村坝头坡顶,村民葛金保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对记者说。

  “两轮整治,十几万方的'固废堆场’变身'景观林场’,还将启动第三轮整治,提升周边景观。”向山镇建设办负责人杨亮介绍。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马鞍山市把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推进长江流域露天矿山和尾矿库治理修复,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共保、协同治理。面对向山地区的“生态欠账”,该市相关部门赴沪苏浙等地调研,制订方案,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及产业导入升级等,并获批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目前,向山地区8家采矿企业和20家小选矿厂彻底拆除,8个尾矿库顺利闭库,7个棚改项目稳步推进,12个历史采矿宕口复绿复垦,复绿造林5810亩。

  近年来,马鞍山市积极加入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参与生态环境合作。 2019年,南京溧水区、高淳区与马鞍山博望区、当涂县“三县一区”共同签订 《石臼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博望区与南京江宁区签订《跨界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宁马将探索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对皖苏两省界湖石臼湖,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机制,实现石臼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去年3月,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跨界区域内环境污染防治开展联合执法达成协议,并联合溧水、高淳和当涂县就石臼湖水污染防治开展共保联治巡查、水质取样检测及联合执法等。博望区联合江宁区对丹新河等7条141公里河流开展“四清”工作,全面完成围网、围垦拆除及河道两侧护坡清杂清障。

  为实现长效管理,马鞍山市把“环保管家”作为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合作重要内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华南环科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聘请专家团队为工业园区和企业把脉问诊,精准科学治污,构建起新型现代治理体系。

  近年来,马鞍山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马鞍山荣获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72%,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5平方米。截至去年,该市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35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黑;清理各类固体废物90余万吨,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国家级绿色社区。“站在金鹰大楼看雨山湖,那叫一个美呀,湖那边曾经的浓烟不见了,天蓝水清,城市更加宜居。”家住雨山区的章先生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