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34:文艺复兴之一
常思勇 (公众号:感悟常识) 今天
文艺复兴与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概念是有争议的,它的意思是新生或再生,它由15世纪的知识分子创造,因为他们相信,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这一解释直到19世纪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已经不再认为这是中世纪的漆黑一团和文艺复兴的炫目明亮相对立的一个时期。事实上,一方面中世纪人们对古典时代文艺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另一方面中世纪社会政治经济中的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仍然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现代历史学家认为,用“文艺复兴”描述这一时期并不准确。
当然,在现代历史学家看来,丢弃“文艺复兴”这个熟悉的术语也没有必要,但是,需要特别强调,文艺复兴是指从中世纪转向现代文明——即大约从1350年到1600年——的一个过渡时期,而不是一个明显的断代时期或转折点。
文艺复兴是怎么发生的?
中世纪以及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西方政治历史有二条主线,一条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一条是国王与教会或者说王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而在中世纪以城市为根据地成长起来的新兴商人阶层,则成为这个时期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砝码,它依托于那一方,权力的天秤就向那一方倾斜。
在十字军东征之前,早在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通过为法兰西囯王查理曼加冕,教会拿到了君权神授的大杀器。之后,如果国王不听话,教皇可以通过开除国王的教籍,所谓的绝罚,来解除贵族对国王的效忠义务。
没有了贵族的效忠,国王自然就成了无水之鱼。11世纪的时候,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就是在这上头栽了跟头,不得不带着王后在卡诺萨城堡的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请求教皇原谅。
可是到了14世纪,随着持续200年的十字军东征的失败,教皇的权威大打折扣,王权兴起。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通过成立三级会议和最高法院,向贵族让权。得到了贵族的支持后,权力的天秤倒向了国王这一边。
所以,腓力四世强令法国各教堂收的什一税都归国室所有,不许再送给罗马教廷。不仅如此,他还派人去罗马把教皇收拾了一顿。到了1309年,腓力四世干脆强令教廷从罗马迁到阿维尼翁,在长达70年时间里,教皇成了不得不听命于法国囯王的“阿维尼翁之囚”。
教廷迁到阿维尼翁,引发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教皇的权威极大的衰落。当时教皇的权威衰落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1362年,教皇派了个特使去米兰,要把不听话的米兰主教就地免职。结果却是,教皇特使“被迫当众吃下教皇训谕——包括丝带、羊皮纸和封印”。
在阿维尼翁熬了将近70年后,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趁法国与英国打百年战争自顾不暇,再加上德意志皇帝的暗中怂恿,率领教廷重返罗马。
但不幸的是,格里高利十一世回来一年多就驾崩了,于是红衣主教团选举新教皇。
罗马城市的繁荣和民众的衣食就靠教廷吸引各地的信徒朝觐,所以非常怕新选出的教皇带着教廷再跑了,就把红衣主教们一围,说:“今天你们不选个意大利人出来谁也别想走!”
红衣主教们没办法,只好选了个意大利人。等群众散了,红衣主教们说这次选举不算,重选!又选了个日内瓦籍的。前一个不愿意退位,就形成两个教皇的局面。
到了1409年,红衣主教团说意大利的、日内瓦的都不算,再重选一个!可是这个新教皇选出来之后,前面那两个都拒绝退位。这下子,两个教皇变成了三个……
一直到 1414年,还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出面,在康斯坦茨开会,把三个教皇都废了,又选出了一个新教皇,这场三教皇的闹剧才算结束。
可想而知,经过了阿维尼翁之囚和三教皇闹剧之后,教会在民众心中的威望崩塌。这个时候的教会,内心非常渴望重新树立起威望,却苦于没有办法。恰好,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了。罗马教廷立即意识到机会来了,借助大批从拜占庭带着古希腊古罗马典籍逃亡而来的学者,让自己成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继承人,以重新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反对教会的运动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当时的教会太强大,太黑暗,文艺复兴就是一场反教会的人本主义运动。
问题是,如果这个说法可信,又怎么解释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却都在教堂里呢?
所以,正如我们前述的背景,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反教会的运动,而是教会自己主导、重新树立自身权威的一次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