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基础:八卦的推导(收藏)

五年前所写,对于初学者而言,仍旧很有意义。

《系辞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句话是八卦演化的基础。演化过程 如下图所示。

太极图是有两个极,即阴极和阳极,也就是两部分。

但是在中国的思维方式中不是把一件事物简单的分割,“一刀切”,而是很圆融的对事物的两方面做了划分:他们有明确的边界,但边界的划分相当委婉;他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致于不可分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太极图是一个平面图,即二维的图形表达。试想:如果把太极图像吹气球一样吹起来,变成一个球体的话,在这个球体中阴阳关系该如何表达呢?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即以图形的方式表达三维模型有难度。

太极图的阴阳已经能够表达很深的内涵了,但太抽象则难以实际应用,所以在这个层次上分解和细化是有必要的。

太极图的符号表达即是一长横和两短横来分别代表阴阳。也就是二进制的雏形,阳为1,阴为0,0和1代表事物的两种状态。是2的一次方。

四象是2的二次方,即在阴阳的基础上又有阴阳的分化,这个在太极图上已经有表达了,即阴阳鱼的两个眼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事物不能简单的划分为对和错,正和反,事物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再演化一个层次,即2的三次方,就演化出八卦。也就是三维模型的符号表达。上面已经说了三维模型用空间图形的表达很困难了,而用阴阳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就可以指代世间万物了。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马,坤为牛,乾为父,坤为母,等等。也就是“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八卦是易经符号表达的基础,虽然能表达世间万物了,但是还是比较抽象,运用起来概括性太强,不利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因此再进行分解,演化,直接演化出2的六次方,即八八六十四卦。

为什么不是2的四次方、五次方,而直接跨越到六次方?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难道1之后就必须是2,2之后就必须是3,3之后就必须是4,5,6吗?这是一种逻辑思维模式。而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逻辑”的概念,逻辑是西方引入的外来词。中国人敢于研究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直接研究天体宇宙,人体的脉络……

二维是平面,三维是立体,即空间已构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即是四维。

在时空的概念中,地球有地球的时空,其他星球有其他星球的时空。宇宙中存在的又不止我们这一个时空,还有许多其他的时空,如有平行空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虚拟时空,如人的梦境,电脑的网络游戏,作家所创作的小说等等,那也是各自真实的虚拟存在,也与人类生活有关系。还有宗教中讲的神的世界,六道中的修罗道等等,也都是不同的时空。

再拿时空本身来说,又有历史和未来,发生的和未发生的,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了。

易经六十四卦模型是一种六维模型,其表达形式极简单,但所包含的内涵无限丰富。人世间的事,过去未来,还有神的事鬼的事,都包含在其中了,所以问什么,易经都能告诉你。

那么为什么易经就能包含这么丰富的内涵呢?他的原理在哪呢?

上面说了从二维的太极图到六维的八八六十四卦,是一个逐层分解的过程;从六维到二维是个逐级抽象的过程。那么一维是什么呢?

三维是空间,二维是平面,一维自然就是点了。这个“点”就是对易经这套宇宙规律的更高层次的抽象,怎么表达呢?其实就是“道”。

“道”是什么呢?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他说,有一种东西在混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已经存在了,比天地的生成还在先,寂静空虚,独自存在而永无改变,周而复始的运行从来不停歇,可以认为是天地的本原。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给他起了个名字就叫作“道”。

《庄子》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可以感知的,而又是不可传授和描绘的。我可以感觉到,但又形容不出来。

《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道。说的已经很清楚明白了,却又等于什么都没说。太玄了,太奥妙了。奥妙得让人无法理解。

所以《道德经》中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进入了一种修道的境界,在惚兮恍兮中感悟到道的真谛,而用人在明白状态下的所谓聪明才智是难以领悟的。

因此《系辞传》中又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个君子之道就是易经,就是“道”,能够理解和掌握易经的规律和方法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元亨泰达
求索 · 修德 · 践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