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品新解】| “纤秾”外师造化,“沉着”内得心源
沉着(沈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二十四品》在以雄浑和冲淡开篇后,继之以纤秾和沉着,纤秾代表着艺术对于客观世界“与古为新”的不断探索,不过多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是偏科学性的,但科学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人们的情感需求,纤秾偏重于对美妙自然的客观描述,故或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但再美丽的景物也不能完全解决人文关怀的问题,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又执守于某种外在的形式而止步不前,更会造成艺术的衰落。
就如西汉时司马相如的汉赋,在其华丽的外表下还承担着字书和博物志的功能,更是为一代盛世立传,而发展到南北朝,部分骈文只注重视觉效果,舍声韵而专尚对偶,靡丽浮艳,如七宝楼台雕缋满眼,辞藻堆砌而不成片段,究其实意空洞无物,没有足以打动人的真实内容和情感,其本来的优点也反成其弊。
故作者于纤秾之后进之以沉着,艺术上的沉着是比纤秾更为深沉冷静的思索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艺术化的表达,其深刻的思想性隐藏在巧妙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中,从而能够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如西晋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吴地的莼菜鲈鱼,于是辞官回乡,这是自然科学不去研究也很难解释的事情,但却很容易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羁宦千里(追求功名)和家乡美味(乐天知命),这两种看起来似乎完全不沾边的事物,在人这里却是可以加以衡量比较的。莼菜鲈鱼也因为可以唤醒人们心中关于舍与得、进与退的情感判断而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
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心得,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必须与人的内在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艺术上的真正创新,才可以说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完备。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纤秾就像春华,沉着就像秋实,纤秾就是外师造化,沉着就是内得心源,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之沉着 | 泠然出尘与众生回向,兼及黄宾虹五笔
多层次相反相成的艺术魅力,《二十四品》新解之纤秾题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