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向红丁:慢性疾病患者用药须知的7点
人一辈子没有不得病、不吃药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能不关心用药的问题。慢性病虽然不如急性病那样来势汹汹,甚至危及生命,但它们绵延不愈,甚至无法根治。所以,慢性病患者常须持续地、长期地服药或者打针。这其中的学问更深,讲究更多。
慢性病患者用药虽然主要靠医师来决定,但患者本人也不能是个药盲,凡事都交给医师,对药物、用药的方法,以及药物的副作用一无所知。药物要吃在你嘴里,打在你身上,你总应该对它们略知一二。
但是有的病人对药物是一无所知,吃了几年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只知道是“大黄片”或者“小白片”,这样吃药就太盲目了,也太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了。所以,我们要求患者对药物的选择有个基本的了解,反对那种“给什么吃什么”的“小白片主义”。
各种口服降糖药能在市面上存在,就说明它一定有某个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各种口服降糖药只有用的合适不合适,而没有绝对的好坏。
对一个药的评价,不外乎是疗效如何?副作用大不大?服用是否方便?价格是否合理?从这些角度来看,每种药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弱点。选择口服降糖药是医师的任务,不要求病人学会自己决定用什么药。
但是在慢性病患者用药时,笔者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第一, 不要拒用药。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不言而喻,最好能用生活调理来治疗慢性病,不少慢性病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模式。
但是,多数慢性病还是离不开药的。比如说,9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需要用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否则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无法控制在满意水平,久而久之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所以,有了病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讳疾忌药。有人怕用药,甚至该用的时候也不用,他们张嘴闭嘴就是“药物伤肝伤肾”。其实几乎所有的药物正作用都比副作用强,比如说没听说一个正规的降糖药没降下糖来,反而把肾脏弄坏了的。那样的话,这种药就该被“枪毙”了。当然,巫医假药不在其内。所以该吃药时就得吃药,不要犹豫不决。
第二, 不要滥用药。有人说“是药三分毒”,这话有点“邪乎”,但大体上是不错的。药物总有它的特性,对身体有点要求,甚至对身体的某些脏器或者部位有点损伤。所以用药时应掌握“可不吃不吃,可少用不多用”的原则。不要不经医师指点而长期、大量使用过多品种的药物,那样做增加的可能不是正作用,而是副作用。
第三, 初选药最关键。慢性病多需长期服药,而且可能还得吃不止一种的药物。所以,在得病初期,到一个较为正规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找一个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医师帮你选对药物十分关键。
这个医师将根据你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的有无,帮你制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方案,挑选那些对你,对你的病情最为合适的药物。他/她还能帮助你选择治疗的剂量、用药的时间,提醒你用药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对你是极为重要的。比如一个人患了甲亢,选择药物、手术或同位素治疗,几乎决定了你治疗的走向,不找一个好医院、好医生你能放心么?
第四, 不能随意停药。有些病状是可以逆转的,逆转后是可以停药的。有些治疗在达到目标后,如不停药或者调整剂量,你控制的水平就会太高或者太低,反而对你不利。所以该服药时就服药,该换药时就换药,该停药时就停药。
关键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该不该”,无疑应该是医师,病人自己不要随便停药。就拿糖尿病来说,血糖好了应该考虑减药或者停药,但血压和血脂往往不能随便停药,否则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常会卷土再来。所以对伴有高血压或者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多半只能减量或减次,而不能随便停药。
第五,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指标也绝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要注意“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就拿糖尿病来说,糖尿病总的治疗原则是驾好“五驾马车”,实现“五项达标”。
五驾马车是教育心理、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五项达标则包括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不达标不行,太过火也不行。也就是说五项达标的指标与人体的关系是个“U”字形,太高有害,太低也有害,必须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太瘦,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太低,对人体反而弊大于利,甚至快速直接地引起残废或者早亡。
第六, 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前面已经说了,多数药物都有其副作用,或增加肝肾等重要器官的负担。西药作用明确、强大,用不好往往副作用相对较大。但是西药比较规范,结构、机制、作用、副作用、禁忌、服用方法一一标示在说明书上,让你一目了然,更加放心。
中药一般是植物药或动物药,矿物药较少。中药的毒副作用一般较小,但绝不是没有。笔者就见过一位吃中药(某种木香)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老教授,吃出了尿毒症。而且有些“中药”说明书不规范,全是溢美之词,对其副作用闭口不谈。结果造成病人滥用,危及健康甚至生命。
第七, 只用对的,不用贵的。一般人不明“价值”和“价格”的差别,老觉得“便宜没好药,好药不便宜”,以价取药。实际上这是靠不住的。影响药物价格的因素极多,并不只是其价值。
笔者发现,现在市场上有些似是而非的保健品或药品品质不高,全靠广告吹捧。许多这类药故意抬高价格,让你觉得它弥足珍贵,物有所值。实际上人家是“一锤子买卖,打一枪就走”。
你买这种药更会造成人财两空的结果。所以应该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退一步来说,你买较为便宜的药品或者保健品,即使疗效有限,只要无害,你还落个少吃亏、少花钱呢不是。
还有很多,意犹未尽。总之,慢性病患者用药“那是相当的复杂”,这里涉及的不只是疾病学和药理学,至少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我们患者要多学知识,多长本领,脑筋清楚,眼睛明亮。争取做到多收益,少吃亏,这才是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