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安福柘溪村的这个千年项目将受到全世界关注!
15770688986
热点 |
资讯 |
本地 |
生活 |
服务 |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
内心期待满满
赏月、拜月、吃月饼这是咱们熟悉的
还有的地方会有中秋烧塔的习俗
今天在这里我们就要重点说说这
中秋烧塔
“八月八,火烧塔,越烧越发!”
每到中秋,故乡童稚呼喊声总会萦在耳畔。
于是,关于中秋烧塔的记忆便生动起来。
砌塔是份细致活,且挺有讲究。烧塔的底座是最关键的部位,将决定塔身的大小,而塔身则用残瓦片交叉层叠堆砌而成,要留出许多小口,顶端则呈开放式,下宽上窄。在安福农村,每座烧塔的大小高矮各不相同,其寓意也就完全不一样,有的象征生意兴隆、吉祥如意,也有四通八达、团结一心等意义。
“烧塔时,先要向塔底土砖留下的一个'火门’里放柴。当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就可称为'红塔’。”要把塔身烧红,一般都要烧到午夜。烧塔的过程中,火苗时而会蹿过塔顶。而当烧到红塔时,将不再往里添柴,只留一些残余的火苗。“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也象征着今后的生活像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就会和小伙伴们从农历八月十三开始,利用放学时间四处拣拾残破瓦片,集聚枯树枝、废木块,且挨家挨户去收集稻草。等到中秋节那天晚上再与小伙伴们一起烧塔,很是开心。”
安福中秋烧塔的习俗起源于元朝。
元朝末年,蒙族统治者,为了敲骨吸髓,严格管理汉人,规定五户一甲,甲长必为蒙人。各级达鲁花赤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甲长仗势欺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甚至连科举考试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几等。相传:有一汉人书生,对蒙族统治强烈不满,为了排解心中郁闷,每天写三张字条,发泄对蒙族统治者的愤恨。不知不觉十年寒窗中,写下的字条装了满满一大箱。一天先生发觉了书生的秘密,拿起字条一看,上写着:"八月八,烧宝塔,杀家鞑(蒙人)",吓得魂飞魄散,急令书生将字条烧毁。书生无可奈何将字条倒在地上,准备点燃,突然一阵狂风将字条吹得无影无踪。不久,各地都从天上降下了吹散的字条,朱元璋一看时机成熟,以猛火为号,举行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
因为蒙古人的帽顶子象宝塔,火烧宝塔,就是火烧鞑子,送走瘟神。为了纪念推翻蒙族统治,百姓将八月八烧火,改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晚上祭月烧塔。宝塔烧得越红,离瘟神越远,日子越过越红火,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沿成俗,更是代代相传。
而在安福一般在南乡的洲湖,金田,洋门等地极为流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为中心的“烧塔”民俗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有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其范围涵盖6个行政村,建成有6座高塔、一个非遗展示厅。届时还将举办“中秋烧塔”民俗表演.....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早晨,村民们家家户户早早起床杀鸡鸭、买猪肉、牛肉、月饼、做米果,准备节日盛宴。老人和孩子们在村中拣拾残砖断瓦、搬土砖、垒宝塔;垒塔由老人用土砖,打好一个六边形的基座,留好二个灶口,上面用瓦片一层层破缝叠压,慢慢收腰,形似宝塔,一般直径1米,高约2米左右。
入夜柘溪村五个自然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学的大坪里,每户自带一捆稻草或柴火,主烧人还要备上一壶老酸酒(醋)或米汤。月上中天,村民们摆上柚子、月饼,点好香烛,鸣放鞭炮祭月;随着三声锣鼓响起,烧塔开始,四个青年打着清朝保留至今的黄龙旗,六个少年撑着宫灯,龙灯耍起来、山歌、小调唱起来,火在不断升温,整座宝塔吐出火舌,红透了半边天,浇上酸酒或米汤,火会更旺。村民们用小调、山歌庆贺丰收,祝福日子红红火火,岁岁平安。歌唱好年景,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直闹到深更半夜,才尽兴而归。
“中秋烧塔”,传统文化。
需要我们每个安福人去传承!
乐活安福整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