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明健身理论体系论述之第一章经络
得明健身是依据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同时又适合现代人工作生活特点而创建的一种独特的东方健身方式。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是人体生命能量运行的通道,是中国古老医学关于生命内在运行方式的重大发现。它有别于建立在解剖基础上的西方医学认知方式,它更强调动态整体的看待一个活的人内在生命能量的运转态势和能量转归。一切物质解剖层面的东西都是为这个态势服务的。我们中医管这个叫气场,这个变化叫气机。
一、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络的发现到经络学说的确立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基本完善,其中对于经络的概念、形态结构己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描述,确立经脉循环理论,对经络的功能做了高度的概括,对经络病候进行了总结。[[[]谭奇文.《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63]]后世历代医家也不断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针灸推拿方面不断推动经络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中西汇通医家, 试图从血管、血络的角度来解释经络形质。民国时期,更多医家开始注重从神经的角度阐释经络本质及其功能。[[[]李素云.《明清西医东渐背景下经络理论的解读》[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6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1956 年, 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界对经络的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的研究阶段。西方经络研究与我国的研究几乎同步开始。早期, 西方在许多方面领先, 如第一例经络敏感人是日本的长滨善夫发现的;第一个使用同位素跟踪及照相机现象进行经络研究的是法国的De Vernejoulp(1985)。经络研究最早的论文是在日本, 中谷一雄首先使用电阻测量物理学方法进行经络研究并发现“良导络”(1950)。世界上已经有 160多个国家在临床应用针灸。但总体来说,我国经络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张维波.《经络研究近 50 年回顾与今后研究方向》[J].世界科学技术,2005,7[5]:101-102]]宋亚芳等人[[[]宋亚芳,裴丽霞,李丹丹,吴晓亮,翁晟捷,徐万里,孙建华.《对现代经络实质研究方向的质疑》[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32[7]:2892-2893]]将现代经络研究基本分为四大类,它们都有着自身对经络的认识和困惑:
1.神经论
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 ,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 。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结缔组织结构学说。[[[]张维波.《现代经络研究中的三个主要思路——兼论循经感传现象的机理》[J].中国医学基础杂志,2001,7[6]:46]]神经论无法解释感传阻滞现象,对循经皮肤病和循经皮肤显痕这类经络现象,也不能做出圆满解释。
2.体液论
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 ,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以细胞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体液论的探索均集中在经络的结构,对经络的作用不能完美诠释,只有形态和功能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络。
3.能量论
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主要指电
磁波、声波等物理性能量,而非细胞能量代谢中的化学能。但电磁波、声波它们的存在都与经络气道的液气运行有关,如果没有液气实物的存在,也就没有其实物与场的电磁波,所以单纯的能量论也不能很好解释经络现象。
4.筋膜论
从生物学机制方面探索中医经络的物质基础和解剖学构成,得出经络的实质可能是分布于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王军,吴金平鹏. 基于 MRI 图像三维重建人体上肢经络[J].中国针灸,2010,30[2] : 125-128.]]《黄帝内经》中经络的功能在于“运行气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突出强调了经络系统与脑有密切联系,在功能性方面,筋膜论不能很好的解释。
(一)生命能量高于物质存在形式
尽管现代科学对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始终停留在解剖学和物理学领域。我国古代哲学认为,整个世界的存在方式不仅仅是以可见的物质的方式存在,还有比可见的物质更高的存在形式,我们把它称之为“生命能量”。传统中医没提能量这个概念,但其实《黄帝内经》里面的精气神就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内经中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绝离,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还有大量篇幅在说气血、正气,阴气、阳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甚至包括你的思维意志,都是生命能量的一种表现。一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活力,直接和他的生命能量是否充足、能量运转态势是否兴旺息息相关,一切物质解剖层面的东西,都是为这个态势服务的。
而生命能量运行的通道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经络。血液循环的通道是血管,淋巴液循环的通道是淋巴管,神经信息传递的通道是神经,而这些都是通过解剖可以发现和解释的。但如果我们从解剖的角度去寻找经络,却永远也找不到经络,如果从物质层面去解释经络,也永远解释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经络。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只有本着生命能量的角度去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经络。打个比方,四川要和西藏加强联系,必须要规划修建公路、铁路、机场、电网、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规划和修建过程中会有“我一定要修过去”的意志和势态产生,它凌驾于一切基础设施之上,基础设施都是为它服务的。经络就好比是这种意志和势态,而血管、淋巴、神经、肌肉、骨骼、筋膜等就好比是基础设施。
所以说,东西方文化,尤其是东西方医学发现问题的角度和看待问题的层次都是有区别的,西方始终坚持在物质和解剖基础上发展自己体系和脉络,而我们东方是以“精气神”“生命能量”为角度来看待生命活动。如果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研究经络就南辕北辙了,只有回归到东方的精气神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看清楚《黄帝内经》所说的经络到底是什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得非常清楚了,节就是经络的节点,也代表经络,这个都不是皮肉经筋层面的,而是“神气”即生命能量,游行出入的通道。如果不理解这个意思,就是“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只能知道了这个关键点-即生命能量,才能“知期其要,一言而终”,即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关于经络概念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络,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经脉、络脉以及联属部分。其中,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和孙络;联属部分由外联和内属组成。具体构成和作用如下所示:[[[]刘国清,胡玲《经络腧穴学》[M].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7]]
原图 下载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肝经表示该经脉属肝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脏腑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也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它们之间表里相合。
原图 下载
原图 下载
生命能量聚集于五脏六腑之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干道,穿过胸腹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密切相连,又与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其他经络系统彼此联系、协调配合,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络前后左右,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命能量在其中运行,滋养身体的各器官组织和各部位,“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第三十三》]]“濡筋骨,利关节”[[[]《灵枢·本脏第四十七》]]。如果一个人健康有活力,那必然是生命能量整体运转畅旺的。如果一个人出现疾病或亚健康,那我们也应该从整个生命能量通道系统着眼,去调整和治疗,而非局限在出现问题的局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以运动中常出现半月板磨损为例,由于现代人久坐不动,五脏六腑能量凝滞,腰胯部经脉板结,不够丰沛的腹部能量勉强通过腰胯往下走,好不容易到到达膝关节,能量已经很薄弱了,就像黄河一样,从青海巴顏喀拉山发源,到壶口瀑布还有气势,到了山东地段已经很平缓了,甚至都可能会出现干枯,断流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再大量的走跑,腰胯僵住的情况下,膝关节承受了几乎身体大部分的力量,于是加快了膝盖的磨损。所以当经脉没有完全通畅,能量供给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任何单一、局部、重复的运动,盲目的过用关节,就会容易产生损伤。
在中医临床中,从整体经脉系统出发解决局部问题的案例也不胜枚举:
内病外治,如原发性痛经,常于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小腹疼痛,多与肝经瘀滞、寒凝经脉有关,常选用外治疗法,针刺肝经的太冲穴、行间穴,以及任脉的气海穴、关元穴等,常可较快减轻疼痛。
外病内治,如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结合患者的症状,观察湿疹的发病位置,可确定发病经络,有针对性的用药,如:皮疹多发于下肢外侧,同时伴口苦,烦躁,舌边红,苔白,脉弦,则通常辨证为肝胆瘀滞导致的湿疹,以疏肝利胆,除烦止痒为治则进行治疗,临床常获良效。
上病下治,如牙痛的治疗,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若出现上牙痛,伴消谷善饥,伴口臭等,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部的厉兑、内庭穴等。
下病上治,当尿酸升高引起踝关节肿痛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上部的穴位,如针刺腹部的天枢、水道、关元穴等,条畅中焦,使脾胃能更好的运化水湿,达到通利关节的作用。
胸腹病,手足治,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足三里穴,就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当出现胃痛、腹痛、腹泻等症状,都可以按揉足三里穴,还可配合胃经、脾经的其他穴位。四肢病,胸腹治,比如上面提到的踝关节肿痛。
以上各种治法,看上去虽然多样,其实都是本着生命能量的整体进行调节,使看似独立的个个身体局部,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时因时因地因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同样达到拔动气机,整体调节,进而去除病因病症的效果。
(一)经络与养生
经络作为生命能量运行的通道,是保证生命活力的重要保证。《灵枢·经水篇》中提到:“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生命能量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如环无端”地运行,只有保证循环良好,经络通畅,我们的生命活力,生命质量才高;如果循环紊乱,经络不够通畅,那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循环瘀滞,经络淤堵,则处于疾病状态;如果循环停止,经络彻底堵死,那生命也将终结。
从古到今,人们正是认识到了经络的通畅度对于健康至关重要,才不断地探索各种方法,如针刺、灸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导引、气功等,调整人体经络系统,使生命能量循环通畅,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作用。下面介绍三种颇受欢迎的经络养生方法:一是针刺,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二是灸法,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三是推拿按摩;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是利用经络学说,把握生命运行的规律,使生命能量运行通畅,循环畅旺,提高生命活力和生命质量,以达到保健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目的。
《灵枢·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数千年来,经络学说不仅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更是在中医临床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经络诊断,当人体的脏腑组织发生病变,常常反应在其所联系的经脉上,通过望患者的形、色、质、态、纹,问症状所在部位,触摸和按压等方式,可以确定病变所属的经脉,收集临床资料,使诊断更精确;二是分经辩证,根据经络循行联系来分析病症归属何经何络;三是循经取穴,根据腧穴穴性的不同,选取与病症相关联经脉上的穴位;四是药物归经,病症可以分经,药物按其主治性能也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
经络学说除了在养生和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与健身领域也密不可分。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为西汉早期作品,是现存最早导引图谱,绘有44种人物的导引图示,有的模仿动物,有的行气导气,有的治疗病痛,有的增强力量,有的自我按摩。而后,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功法广为流传。这些中国古代广受欢迎的健身术,通过动作和意念作用于经络,进而达到良好的保健功效。但由于历史的沿革和传承,这些传统功法并没有把完整的理论系统流传下来,导致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是一些动作和口诀。同时,如今国人的体质与古代人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在继承经络学说智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建更适合现代人体质和生活方式的健身体系。
在我们探索将中国古代健身术发扬光大的同时,国外的健身界也对中国古老的经络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外的筋膜学说借鉴了我们的经络学说,认为筋膜内连腑脏,外连皮肤,呈现联络内外,交通上下的结构功能,而这种网络结构刚好对应了中医经络理论中“十五络脉”“十二经别”,但这也只是在解剖层面对经络做了浅层次的认识。德国的Robert Schleip博士将筋膜理论与健身相结合创立了筋膜健身,进行筋膜张力训练,并广泛应用于瑜伽、普拉提、运动康复、武术、舞蹈医疗、肌肉训练等运动实践,但是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并没有从生命能量的运转态势和能量转归层面对身体进行锻炼。
10楼 小邱 2021/3/13 18:54:49 0 回复
我们知道,经络是区别于解剖层面的生命能量的通道,而近年来,国内外健身界却缺少系统运用经络理论进行健身实践的先例。鉴于这样的现状,得明健身以《道德经》《周易》《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为支撑,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以通畅十二经脉为核心,以恢复现代人生命活力和身体健康为己任,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东方健身方式,即经脉健身。
通过肩胯带动身体四肢的合理运动,去调通经脉,启动肩胯能量外中枢,进而通过肩胯和四肢的能量杠杆作用撬动胸腹能量内中枢,最终通调五脏六腑。在健身过程中,会根据经络循行的路线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锻炼,初步激活十二经脉能量和胸腹能量后,从打开太阳经脉开始,依次打开十二经脉,使被压抑的扭曲的堵塞的能量重新循环起来,达到生命旺相。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为读者详细论述得明健身是如何全面、有针对性、分阶段地利用经络理论进行高效的健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