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喘证疗效观察
吴仁定 李幼红 宋竟民(福建省永春县医院康复科、儿科、呼吸内科 福建 永春 362600)[摘要]观察温针灸治疗喘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喘证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都运用抗生素(头孢噻肟纳)控制感染及对症处理的同时,观察组取肺俞、定喘、大椎进行温针灸,每日1次,治疗7次,观察肺部罗音及哮鸣音、肺功能(FEV1/FVC%)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改善程度有显著提高(P<0.05),肺部罗音及哮鸣音消失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对喘证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主题词]喘证 温针灸 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 平卧为主要表现,常出现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本病患者大多因年老或年幼,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且易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长等特点。虽经西医抗菌消炎、平喘、给氧等治疗,气息迫促、呼吸困难常迟迟不能缓解。笔者自2005年-2010年在与内科及儿科联合采用温针灸治疗50例,与单纯药物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对象100例均为我院内科及儿科门诊及住院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将奇数病人分为治疗组,偶数病人为分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3岁,平均45.9岁,病程最短11月,最长15年,平均7.2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9岁,平均46.1岁,疗程最短9个月,最长14年,平均6.1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方法2.1诊断标准第一作者:吴仁定(1964— ),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肺系疾病。E-mail:cqllwld @ sina.com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进行确诊。2.2肺功能测定应用日本捷斯特公司生产的肺功能仪CHESTGRAPHHI-101测定FVC、FEV1等,治疗前后对所有观察对象均测定肺功能值进行比较。2.3治疗方法2.3.1基础治疗:两组都用抗生素(头孢噻肟钠)控制感染,喘甚者加氨茶碱注射液静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的加用激素静滴,有合并其它病症的采取对症处理。2.3.2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选取双肺俞,双定喘,大椎等穴上,进行针刺,使其得气后,留针时,在针柄上插入1-50px艾条,点燃后施灸,每日施灸部位选肺俞或定喘,加大椎三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星期,以观察疗效。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用计量资料采用±s(平均数±标准差)表示。3 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治疗1星期后,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改变,观察肺部罗音及哮喘音消失的天数,并进行比较。3.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拟定,临床治愈:喘息、咳嗽、咯痰及肺部罗音及哮鸣音消失,FEV1≥80%预计值。好转:喘息、咳嗽、咯痰减轻,听诊偶闻少许罗音及哮鸣音,60%<FEV1<80%预计值。无效:喘息诸症及体症无改善,FEV1<60%预计值。3.3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间患者肺功能的改变,即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比较见表1表1两组间FEV1/FVC占预计值%的比较 (±s)组别 例数 治疗前(占预计值%) 治疗后(占预计值%)观察组 50 81.1±14.5* 87.5±13.2*△对照组 50 81.6±11.3 82.5±11.5*治疗前后 u=2.3079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u=2.0195 P<0.05表1示,观察组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程度有显著的提高。表2两组肺部的罗音和哮鸣音消失天数比较 (±s d)组别 例数 罗音消失 哮鸣音消失观察组 60 4±1.231) 4±1.112)对照组 40 5±1.66 5±1.88注:与对照组比较1)u=3.4225 P<0.052)u=3.2388 P<0.05表2示,观察组肺部罗音及哮鸣音消失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间疗效的比较见表3表3两组喘证患者疗效比较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50 29 17 4 92对照组 50 24 15 11 78注:u=1.9607 P<0.05表3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对比u=1.9607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 典型病例蔡××,男,73,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社区退休干部,2005年11月10日20时,以“反复咳嗽、喘息3年, 再作3天”为主诉入院,3天前就诊于我院内科,以“慢支-肺气肿”收入住院,给予“头孢噻肟钠、丁胺卡那以及平喘药”等静滴,并给予吸氧及雾化吸入等治疗。近3天来咳嗽喘促无缓解,今早急邀我科配合治疗,辰下:喘息、咳嗽、痰多稀白,呼多吸少,不能平卧,动则喘促、心悸、肢冷、口唇紫绀,舌淡红苔白脉沉细,PE:T38.80C,P110次/分,R26次分,BP90/60mmHg,神清,口唇紫绀,双扁桃体(一),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布满干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界稍向右侧扩大。实验室:WBC:12.3×109/L,中性90.0%,淋巴8.8%,X线片示:双肺透亮度增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双下肺可见点状阴影,肺功能测定FEV1/FVC%为60%。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部感染。中医诊断:喘症-水凌心肺,在抗菌、平喘、强心利尿及吸氧等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灸,选双肺俞、双定喘,大椎等治疗。下午查房时,喘促、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自觉心胸舒畅,连续治疗七天,每天一次,复查肺部湿性罗音及哮鸣音消失,X线片:炎症吸收,肺功能测定FEV1/FVC为82%,治愈出院。5 讨论喘证是一种常见病,疑难症,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中医学认为,有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升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与肺、肾关系密切,清《临症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其实,在临床见到的喘证病机复杂,常形成虚实错杂,寒热转化,痰瘀互结。发病与气候变化有关。肺俞穴为肺气输注于背部的重要位置,能宣肺理气,豁痰解痉;大椎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定喘为止喘的经验穴,在诸穴行温针灸,能起到补肺壮皮毛,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现代医学研究:主理肺与支气管的交感神经是由脊髓胸1-6的灰质侧角,外侧交感核分出,随脊神经前根而出,在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取道肺丛,支配肺与支气管,从而解除支气管的痉挛②。故取肺俞为治疗喘证主要穴。现代医学实验也证明灸法具有(1)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2)对循环系统影响:能减轻血管周围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和消除炎症③。故本实验在取穴与灸法的结合,能够使肺部炎症较快吸收,使肺部的有效呼吸量明显增加,从FEV1/FVC%的比较可证明这一点。研究结果:患者肺部的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同时,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FEV1/FVC%④水平均出现明显升高,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优于观察组。表明温针灸可以明显改善喘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治并用,笔者认为运用温针灸治疗,可以防止喘症的反复发作,减少发作次数,延缓向肺气肿发展。运用温针灸治疗喘证的远期疗效,我们将做进一步跟踪观察。参考文献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 [s] 北京1994 4-5②周荣林、张俊才,联合穴位脱敏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伴发哮喘419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7,17(10):589-590③刘朝辉 艾条灸临床运用举隅[J]中医杂志2004.(2):104-105④施雪筠、陈洁文,主编《生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