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靠“追星”拯救大山少女

6月8号,高考第二天,云南丽江暴雨。

张桂梅站在雨中,带领高一高二学生为华坪女高的150名高三考生加油鼓气。

这天早上七点多,张桂梅吃过药后被人搀着走下台阶,她将陪着她的“孩子们”奔赴考场,直到高考结束。

在此之前,她已经把1804名大山女孩送进大学了。

网友们希望张桂梅能在这次高考结束后好好歇息,保重身体。

然而,了解张桂梅的人都明白,送出去这一批孩子,还有下一批,下下一批......

而此时,这位手上身上贴满膏药的女校长,已经身患23种疾病。

图 | 《感动中国》

骨瘤、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

“我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抢一分钟算一分钟。”

在外人看来,她刚烈、强硬、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

因为这是她的偶像——江姐精神的一部分。

“我内心觉得,学习江姐,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江姐是张桂梅的人生偶像。

她最爱的小说是《红岩》,最爱的歌剧是《江姐》,最爱唱的歌是《红梅赞》。

在《红岩》里,江姐作为地下党员,负责重庆地下通讯联络工作。

1943年,为了掩护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的身份,江姐与他扮作假夫妻,负责为彭咏梧联络机密工作。

然而1948年,彭咏梧在战乱中牺牲,其头颅被挂在城墙上方,面目早已被凌虐地模糊了。

尽管爱人被迫害至此,江姐仍咬牙坚持着:“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江姐之所以是江姐,自然是有道理的。

彭咏梧牺牲后,敌区的更加大力地搜捕地下党员。

头顶钢刀,命悬一线。

从始至终,江姐没喊过一句苦。

美丽、忠诚、纯粹。

这是江姐给张桂梅的第一印象。

高考前,张桂梅在《》发表文章——《江姐,我一生的榜样》

从文章里,我们似乎捕捉到了张桂梅一生刚强的缘由。

那是张桂梅和江姐第一次误打误撞的“缘分”。

江姐的形象是蓝布旗袍、红色毛衣、洁白围巾。

巧的是,张桂梅在第一天上学时,姐姐给张桂梅买了红色皮鞋和天蓝色裤子。

张桂梅十分激动:“我忙不迭地跑到左右邻居家跟前,让大家都知道我要上学了。”

而张桂梅和江姐的缘分还没结束。

读中学时,学校排练歌剧《江姐》,选了张桂梅做主演。

她激动终于可以亲自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榜样。

图 | 华东师大歌剧实验中心青年师生演绎的红色经典歌剧《江姐》

江姐的唱段和台词,张桂梅倒背如流。

她佩服阎肃老师为江姐写的词。

“看长江、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

望山城、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

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

十几岁的张桂梅在舞台上经历了江姐的人生。

也正是因为这次表演,她才意识到江姐的选择有多么艰难、多么勇敢。

壮烈、坚毅。

那是张桂梅对江姐的第二印象。

“演江姐、学江姐,她的坚强,她的忠诚,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

当时,我便暗下决心,要以她为榜样,做她那样的人。”

18岁那年,张桂梅主动请缨来到云南山区。

和平年代里,教书育人,是张桂梅能想到的,最好的奉献。

所以她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登上讲台,我激动又兴奋,竟然热泪盈眶,有一种崇高、神圣的感觉:我在教孩子们知识,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命运!”

年轻时,张桂梅把江姐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

尽管只是浅显的模仿,但正是少女时期的热烈情感支撑着她后来在遇到困难时走过一个个春秋。

张桂梅和江姐的缘分还在后头。

成为人民教师后,张桂梅每次遇到工作上的不适应,就会想起江姐。

江姐精神也一直鼓励着她。

1995年,患了癌症的丈夫永远离开了张桂梅。

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多久,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部迅速膨胀,疼痛难忍。

但张桂梅仍坚守在讲台上,待到7月份学生们走进了考场,她才去医院做手术取出了重达5斤的子宫和肿瘤。

由于手术失血过多,还未好好休养的张桂梅再次顶着巨大疼痛回到讲台。

因为第二年夏天,她还有一批学生要进入考场。

那几年噩耗接踵而至,却没有击倒张桂梅,因为她要做像江姐那样的人。

仿佛是时空交错,冥冥之中,生在和平年代的张桂梅和江姐在某种意义上开始重叠人生。

《红岩》里,彭咏梧牺牲5个月后,江姐遭到背叛被捕。

她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图 | 重庆渣滓洞监狱

为了掩护其余的二十多名党员,江姐告诉特务自己知道党的重大机密。

信以为真的特务为了从她口中撬出消息,对其用尽了酷刑。

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 ......

各种酷刑的打压依旧没让江姐求饶。

当特务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时,江姐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也正是因为江姐对党组织的忠诚、对同胞的无私奉献和顽强的意志,才让张桂梅愿意用一生恪守江姐精神。

2001年起,人民教师张桂梅兼任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

在福利院的日子里,张桂梅发现了许多被家人丢弃的女童,以及许多小小年纪就被迫嫁人的女孩。

在这个贫穷的大山里,少有女孩被家人支持读书。

但张桂梅认为:“女孩读书可以救三代人。”

低素质的母亲只会培养低素质的孩子。

意识到教育对山区女性的重要性后,张桂梅毅然决然地创办了免费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这是中国第一所免费女高。

为了筹办女高,张桂梅曾拿着自己的证件和获奖证书去街上募捐。

她说:“我想办一所免费高中,你给我捐点钱,哪怕五块钱也好。”

整整一年,张桂梅向路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社会组织等乞求帮助。

中间遭遇过质疑,辱骂,甚至被人放狗咬她。

“为了创办女高我吃了些苦,但在持续家访中,我更加坚定了办好女子高中的信念。”

大山里的女孩们想要读书是很难得到家人的支持的。

为此,张桂梅单枪匹马翻越一座座大山,跟女孩的家长们磨破了嘴皮子,只为了能多一些女孩受到教育。

而此时的张桂梅早已病魔缠身。

她已患有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1种疾病。

“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些?

这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因为受革命先烈的影响,我将党的声誉看得很重。

我到山里家访,帮助了不少人。

我内心觉得,学习江姐,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在追逐榜样的脚步上,张桂梅是一百分的合格。

江姐对同胞无私奉献,张桂梅对学生公而忘私;

江姐对党绝对忠诚,张桂梅对那座大山赤子之心;

江姐面对酷刑凛然不惧,张桂梅身负恶疾仍铿锵前行。

虽然没有江姐的壮烈,但张桂梅的这份热忱,足矣。

图 | 陈欣波摄 ©

提起江姐,我们总会想起一个词——刚烈。

张桂梅对此学得分毫不差,甚至也曾遭到不少的质疑。

华坪女高的女孩们除了学习没有其余的课外生活。

整个学校军事化管理,所有人只知道拼了命地学习。

张桂梅也是这么教她们的。

因此许多人喜欢把“华坪女高”的学生称之为“小镇做题家”并对张桂梅不屑一顾。

然而,那群否定者却不明白,在这样一片知识贫瘠的大山里培养出大学生本就极其困难。

不仅是张桂梅要付出全部的心血,女孩们也要往死了学,因为这是她们唯一一次能够逃离大山的机会。

她们的未来是否平庸,无人预料。

但现在若是不努力,她们连平庸的资格都没有。

张桂梅的刚烈不只是在华坪女高里面,

在她看来,那些毕业了的女孩仍是她的孩子。

2020年,张桂梅因反对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大学生当全职太太遭到众多嘲讽。

但张桂梅建校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山的女孩们在受到教育后成为优秀的人才。

他们希望她们走出山区,为社会发光发热。

所以,华坪女高免费为那些女孩开放。

记者曾问张桂梅:“为了建华坪女高,您付出了什么?”

“我付出的几乎是生命。”

且不说张桂梅为她们耗尽心血,仅论她们占用了华坪女高有限的教学资源,对于刚烈的张桂梅来说,这群女孩做全职太太是她绝对无法接受的。

因为张桂梅信仰的是江姐一心为公的大爱,江姐曾无数次鼓励她走下去,她也希望她的孩子们能传承江姐精神。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愿让更多人成为你。”

依靠着信仰,凭借着一腔热血 ,张桂梅把先人精神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高的每日宣誓词。

它激励着一批批女高人走出大山,也激励着无数网友奋斗前行。

这是张桂梅对江姐精神传承的第一步。

华坪女高刚成立不到半年时,17名教师只剩下了8个。

但是这8名老师里有6名党员。

为了坚守对党的信仰,张桂梅带着老师们画了一面党旗,在党旗下重读入党誓词。

“每周一,我们女子高中全体师生在大操场上宣誓,面对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红色大字。

我们在学生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种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图 | 《/云南频道》

“我希望孩子们记住江姐,也记住在女子高中的那“一抹红”,这将是她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皇天难不负有心人,华坪女高的女孩们也没有辜负张桂梅的嘱托。

有人做了警察,保护一方百姓;

有人做了教师,力守三尺讲台;

有人做了医生,挽救更多生命。

杨明莲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当地某医院当药师。

她觉得,自己的职业符合女高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管是日常的开药、采购等工作,还是疫情期间在高速路口执勤。

她相信,这是在“守护身后一个县的人民”。

王晓阳在云南文山当了4年大学生村官,她一直在村里忙着扶贫工作。

她说:“如果有一天女高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助,我会义无反顾地回去”。

信仰传承,生生不息,宁极深根秋又春。

张桂梅汲取了江姐的顽强意志,将其传承给华坪女高,成就女高精神。

女高人把江姐精神播撒在大山之外,用女高力量为社会发光发热。

张桂梅说,这种传承,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文作者:橙子味的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