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刘志雨:转思路 抓机遇 谋发展

分享到:

2020-11-05

刘志雨(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陈思杰 李硕问:当前水文科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答: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相对来说,水文学是个传统学科,学科体系演进与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经历了由经验到理论、由简单过程到复杂系统、由定性描述到定量模拟的历程,并由此衍生出诸如生态、冰冻圈、遥感、同位素、城市、社会水文学等多种交叉研究领域与分支学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下垫面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对地球水圈及水文循环造成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引发水资源及洪水、干旱等水灾害时空分布发生变化,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全球和各国水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水文科学正是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核心关键。水文循环变化规律及其效应、生态水文观测与模拟、水文与自然和社会等研究,都是当前水文科学面临的挑战。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水文科学当前面临挑战很多,拥有的机遇也是巨大的。计算机和遥感技术、同位素追踪技术、地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水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合作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牵引下,水文学研究从原有就水论水研究思路转向在自然地理综合分析框架下以水循环为纽带开展的多尺度、多过程集成研究。问: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对服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做了哪些突出贡献?答: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是水文科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组织,隶属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近年来,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基础性研究,加强新技术研究应用,强化科技支撑,积极谏言献策,通过组织科技研发、科普宣传、咨询服务、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服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在支撑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在水资源管理服务方面,张建云院士等人提出的“如何优化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实现健康的区域水平衡状态?”是水利领域首次入选10大前沿科学问题,所提出的科学工作者建议由中国科协以内参形式上报,为国家战略决策制定提供支撑;夏军院士领衔的国家973项目创新性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与归因”、“不确定性与水文非稳态”和“适应性管理与对策”等研究,提出的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及洪涝等极端事件的定量影响分析和未来预测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安全的流域规划编制以及雄安新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策略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服务防汛减灾方面,国家重点项目“中小河流洪水防控与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了短时临近精细化雨量预报场技术、精细化网格预报与智能化预报技术和网格化精细预报降雨径流水文模型技术等,在今年洪水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被科技部推荐为支撑防汛救灾的科研成果;谢昌卫研究员等专家向中国科学院提交的咨询报告聚焦防洪安全补短板,着力解决山洪灾害、沙漠化灾害等安全问题,系统分析灾害特点,提出应对措施,该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为国家“十四五”科学谋划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支撑。此外,“西南水电高坝大库梯级开发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澜沧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源物质的影响研究”以及《中科院专家建议优化南疆水资源利用,严控荒漠区造林》报告等成果,为生态修复、脱贫攻坚提供了服务支撑。问:下一步,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区域合作和促进学科发展中,还将发挥什么作用?答:重点是在推进国际合作、促进学科发展、做好科技支撑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委员会将积极举荐中国学者在国际组织任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利用国际交流平台,持续加强与协会各会员国联系。目前,夏军院士担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执行局委员,徐宗学教授担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副主席,陈晓宏教授等7人担任协会分委会的主席或副主席,田富强担任Panta Rhei工作组主席。下一步,委员会将尽早研究确定中国竞选下一届协会主席的合适人选,提前谋划竞选方案,密切与协会秘书处的沟通,加强与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有关成员国的沟通与联系,争取获得最大程度的外方支持。同时,将积极组织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宣传我国水利建设成效,营造有利于我方的国际舆情。在区域合作方面,将积极承担“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推动中国水利技术标准国际化工作,参与境外技术培训工作;承担澜湄流域有关专项研究,增进澜湄流域上下游理解与互信,进一步促进澜湄区域水文水资源合作。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将加强分委员会之间的学术交流,深化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动变化环境下的水文规律研究和水安全需求下的水文作用研究;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在防灾减灾、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优化调度、节约用水等方面提档升级。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1月5日作者: 陈思杰 李硕责任编辑:尼冰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