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唐代长沙窑瓷器

青釉褐斑椰枣纹贴花双系壶

绿釉执壶

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作为鲜有记载的唐代民间窑场,长沙窑如何能与唐代名品“越青”和“邢白”媲美?这是本次展览可以告诉我们的。展览现场173件/套长沙窑瓷器,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杨俊艳看来,几乎件件“来头不小,价值不菲”。

▌长沙窑展看什么

本次长沙窑展览,一些极为珍罕的器物集体亮相,同时,不少器物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国陶瓷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收藏》:此次长沙窑展览中包括34件一级文物,对于观众来说,哪些器物是不容错过的?

铜红釉执壶

杨俊艳:34件一级文物,件件是精品,但提到长沙窑,还是要从高温铜红釉讲起。

本次展出中的一件铜红釉执壶,口颈部有残,但在已知所有的长沙窑器物中,红彩面积如此之大,保存又相对完整的,这是唯一一件。

中国人喜欢红色,在瓷器上也一直尝试能烧出红色,但这个愿望多年都未能实现。到了唐代,长沙窑的窑工们首先发现用铜来作红色釉的着色剂。长沙窑窑场是建在斜坡上的龙窑,当地主要燃料是松木。松木烧得猛,升温快,在火膛口一烧,热浪便顺着强风往窑里涌,风的拉力使窑里出现段落性真空,升温快又使窑膛内充塞浓烟、灰烬飞扬。闷闭的熏烟环境中氧气供应不足,长沙窑器中的氧化铜便被还原成红彤彤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

铜红彩的烧制对气氛、温度、铜含量等工艺因素极为敏感,即使在现在的景德镇,也流传着“要想穷就烧红”的民谚,当时条件更是不可能掌握铜红釉的密码,只是偶有完成,数量极少。

其他长沙窑产品,某些绿彩的边缘会出现红彩,或绿彩中存在着肉眼不易分辨的红色斑点流纹,只有这件最能呈现铜红釉之美。

白釉红绿彩写意纹壶

铜红釉之外,长沙窑也开创了在器表题诗的“瓷诗文化”。

整个长沙窑的诗文器中,以五言诗居多,少有六言,七言更罕。至今发现的100余首题诗,均见于茶酒器,仅两件题于枕。两件瓷枕都被收录在此次展览中。

青釉褐绿彩“熟练轻容软似绵”诗文狮座枕

青釉褐绿彩“日红衫子合罗裙”诗文狮座枕

两枕均为倭角长方形枕板,狮座。枕面用褐彩分别书写“熟练轻容软似绵,短衫披帛不糹秋缏。萧郎恶卧衣裳乱,往往天明在花前。”“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欲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恼煞人。”两首七言诗都是以年轻女子的口气写的情爱诗,句意含蓄,这类袖珍枕当时多为女性所用,寄情于枕,更像是情感的独白,引人遐想。

青釉褐彩“竹林七贤”诗文罐

青釉褐彩“竹林七贤”诗文罐,将诗、画、人物融为一体,目前国内发现的长沙窑中仅此一例。腹部一侧用褐彩绘两高士,褒衣博带,高冠长袖,须髯飘拂,相向而坐,另一侧以褐彩题铭“七贤第一组”。可见此壶应为系列作品,共绘有“七贤”,不过目前只发现这件绘有两个人的,很可惜。

“此时饮瓶,不得别用”摩羯纹题记壶

青釉“陈家茶店”执壶

青釉褐彩“陈家美春酒”题记壶

       《收藏》:茶碗为什么写成“荼埦”?

杨俊艳:唐代前期,“茶”和“荼”并用,还有一个时期是混用。古时根据碗的材质,分别写成“埦”“椀”“鋺”。

青釉褐彩“荼埦”铭碗

青釉褐彩“酒盏”铭盏

      《收藏》:展览中的一件五代青釉褐彩双凤纹枕,与其他长沙窑器物相比,为什么釉彩风格差异很大?

杨俊艳:此枕面一侧书有“贞明六年六月七日客何笔”的纪年款,所以断代是落到五代。长沙窑在中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证明,一是窑址的出土资料特别少,从公元900年后长沙窑生产痕迹较少,地层也越来越薄。此枕作于公元920年,说明长沙窑在五代有短暂的复烧期,但产品却大不如前。从这件出土器物来看,褐彩和前期的鲜艳度有很大区别,胎质粗,胎釉结合不好,釉层易脱落,品相很差,整体工艺下降,这件纪年款的瓷枕,就是长沙窑衰于五代的实据。

五代 青釉褐彩双凤纹枕

▌长沙窑,真接地气

当今博物馆举办展览吸引观众的一大变化在于生活化设计,而在这一点上,长沙窑独具优势,本身就充满了各种接地气的内容。

展厅

青釉红绿彩麒麟座烛台

酱釉碗型省油灯

油灯大都质朴,是日常照明工具。烛台则被用于敬神礼佛、婚丧嫁娶等仪式上,多用釉彩、堆塑等复杂的装饰工艺,造型十分讲究,富于变化。展览中的青釉红绿彩麒麟座烛台,以黑彩点睛,红、绿相间条彩表示毛发,红彩一看就是用于婚宴的,有着麒麟送子的寓意。

此外,展品中还有一件省油灯。这件省油灯呈碗状,口沿有一短小凹槽,便于放置灯捻。内外壁之间有一中空夹层,外壁有一镂空圆孔。使用时从小孔往夹层注入冷水,上层注油置灯芯,燃烧时夹层中的水可降低灯的温度,减少油的消耗。很多参观展览的观众都对这件感兴趣,俗话说“不是个省油的灯!”,这下就找到实物参照了。

展出的这件熨斗施两种釉,局部施青釉,底部施很厚的绿釉。这个颜色也是有讲究的,因为熨斗底部和丝绸面接触,不够润泽的话,熨烫的时候就会刮伤布料。青釉流动性强,不可能施得太厚,而绿釉是乳浊釉,厚厚施上一层,上手摸起来就十分润滑了。这件器物本身非常完整,但恰巧有个窑粘黏在器物底部,没法熨烫东西了。如果不是这点瑕疵令它完全作废滞销在窑址中,我们今天也不会有机会看到它。

青绿釉熨斗

绿釉带柄茶铫

《捣练图》中仕女手持的瓷质熨斗

      《收藏》:唐代长沙窑的产品,当时卖得贵吗?

杨俊艳:展出中,有一件青釉褐彩题记壶上堂而皇之地写着“油瓶伍文”。即便是今天的商品,也很少见到会把价钱直接写在器物上,长沙窑却不同。首先我们知道这是油瓶,它细颈盘口的设计,倒的时候不容易滴漏,保存起来也不容易挥发,说明当时的油还很贵的。“伍文”二字更重要,它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长沙窑当时的市场价值。唐代的伍文是什么概念?稍晚的一件越窑瓷器上,标的价格是一千文,可见长沙窑的东西在当时是多么便宜。既有装饰效果,又富文化内涵,物美价廉,使得当时的长沙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十分走俏。

青釉褐彩“油瓶伍文”题记壶

青釉褐彩“绝上”题记壶

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张”字壶

长沙窑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内部各作坊之间也竞争激烈。为扩大影响,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夸张性宣传,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有的在产品上写了“绝上”字样,表明自己家的产品是最高档的。不只如此,长沙窑的广告还打到了海外。展览中的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上,椰枣纹图案的中心赫然标着一个小小的“张”字,表明是张家作坊的产品。

       《收藏》:长沙窑窑址周边,既没有天然的出海口,又没有越窑、邢窑几百年的基业和技术积累,也没有上等的原料,更没有官府订烧,窑址又远离经济中心,它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崛起,遍销国内大部分地区并远销海外呢?

杨俊艳:在如今的长沙窑遗址范围内的石诸湖,是当时优良的港口,这里沿湘江水路到长江十分便利,这应当是当时长沙窑的运输渠道。

尽管受到上述各项条件的制约,但长沙窑的窑工、作坊主有更强烈的竞争意识,既然烧白比不过邢窑,烧青不如越窑莹润,在名窑夹缝中求生存的长沙窑,独辟蹊径做彩瓷。它的造型和装饰风格吸收各家所长,印花、刻花、堆塑、泥塑、剪纸都拿来用,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极具开创性,产品实用,价格又低。

不止如此,长沙窑经营理念超前,为了扩展市场,窑工根据客户的需求,制作了许多订烧器。比如展览中两件写有“□开禅院”和“文殊院埦”的残器就是专为佛家寺院订烧的。

同时长沙窑也深度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它的外销产品,就不像内销有那么多诗文,而会制作一些外国人看得懂的纹饰,比如绘一些外国的妇女,虽然还长着唐人圆鼓鼓的脸蛋;在器物上用阿拉伯文写些“真主真伟大”等宗教文字;或是贴塑一些西亚地区喜爱的“椰枣纹”“胡旋舞人物纹”等。

青釉褐绿彩仕女图扑满

青釉褐斑模印贴花人物纹壶

      《收藏》:谈长沙窑避不开黑石号,为什么这艘沉船对于长沙窑的意义这么大?

杨俊艳:1998年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中国陶瓷、金银器等各类文物共67000多件,其中长沙窑瓷器就有56500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因此“黑石号”称得上是一艘长沙窑的外销专列。“黑石号”船体保存完整,沉没地海床结构为粘土而非岩石,满载的船只激起海底粘土并被迅速掩埋形成保护层。千年不遇的幸运,使得船上运载的大部分陶瓷得以较好保存下来,既没有被氧化,也没有被海水侵蚀。展览中有几件来自黑石号的小碗,看过它们,才能真正理解长沙窑的美。这些小碗釉色鲜亮莹润,光洁如新。其他很多东西都是一千多年被腐蚀和氧化过的。

青釉褐斑褐绿彩莲花纹碗 来自“黑石号”

        《收藏》:对于国内港口、窑址等其他遗址出的,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属于外销瓷?

杨俊艳:有几个因素,见到这类就基本可以判定是外销瓷。比如,瓷器上装饰有褐绿相间的连珠纹,这是中亚、西亚的典型图案。还有就是椰枣纹,椰枣树生长在西亚地区,当地人很喜欢这类图案,也属于订烧的外销瓷。这类典型的装饰风格大多出现在外销器上。

青釉褐绿点彩纹壶

      《收藏》:长沙窑所用的烧造工具有什么特色?

杨俊艳:烧造工具各窑大同小异,最有特色的可以聊聊火照。火照又称“试片”, 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长沙窑的火照多用碗、盏类小型器,或截取一部分挖孔而成,这是最早的火照形式。外界总是把陶瓷烧造形容得很神秘,如窑工吐口吐沫看看火星,就知道该不该停火,用眼观察火色,就知道烧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没那么玄。窑工只要把火照放在投柴孔附近,烧到一定程度用铁钩子勾出来看看,烧好了就停火,没烧好就放回去继续烧。从唐代一直到明清官窑,火照都是大量使用的。

▌诗意的彩瓷:彩绘瓷从此开始

本次长沙窑展被策展人命名为“诗意的彩瓷”,这样的题目又能体现出长沙窑怎样的特点呢?

     《收藏》:展览为什么取名“诗意的彩瓷”?

杨俊艳:“诗意的彩瓷”紧扣长沙窑最鲜明的三个特点,一是长沙窑瓷器诗文发达,唐诗、诗歌、谚语、诗词,无所不作;二是彩绘装饰技法丰富,从长沙窑窑址出土的品类来看,彩绘瓷占到41%,这是十分了不起的;三是彩绘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了动物纹、植物纹,还有山水纹、景物纹、人物纹等,极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收藏》:了不起在哪里?

杨俊艳:这些绘画图案,现在的人见得多了,不觉得好,但从我们研究的角度看就非常珍贵。因为一幅毫无争议的唐代画作流传至今,能供我们欣赏研究,真的是太有限了,而它却在长沙窑的纹饰中,一次性地、面貌如此齐全地展现出来——这就是唐代的绘画,是长沙窑的文化价值。后世瓷器上的绘画图案,大都可以追溯到长沙窑,彩绘瓷从这里开始。长沙窑不仅有著名的釉下彩,还有釉上彩、素地彩、釉上釉下结合彩,堪称陶瓷史上第一座彩瓷窑。

釉上彩是在底釉将干时,在其上施一种、两种或多种釉彩,入窑一次烧成。受热过程中,釉彩自由流动,形成或如山峦,或如植物,或如飘带的写意风格。展览中的一组青釉或白釉的写意纹装饰的作品,就颇具艺术想象力,值得玩味。

白釉绿彩写意纹壶

青釉褐彩“榇子”铭盘

素地彩即直接在化妆土上施彩,多见于碗碟,常常是中心留方形或圆形露胎,周围施薄薄青釉。主要目的是为了叠烧,相互接触不会粘连,大大提高产量。长沙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素地彩产品,说明当时市场对长沙窑需求量非常大,精工细作来不及,这样的产品恰好可以满足部分低端市场。本次展出的这件素地彩铭文碟子,碟心写有“榇(die)子”,说明当时这类器物已经叫碟子了。之所以字看起来不像,是因为右边的“世”被写为“立”,这是为了避讳李世民。

长沙窑的釉下彩几乎无所不画,花卉、人物、风景、动物,窑工看到什么画什么,常见的鹿、山羊、荷花、飞鸟,唐代典型的建筑茅屋、佛塔,抽象的云气、山水,还有湖南的特产竹笋或亚热带的菠萝,都一一出现在纹饰中。

青釉褐绿彩奔鹿纹壶

青釉褐绿彩鹭纹壶

青釉褐绿彩塔纹壶

值得一提的是,釉下彩装饰不单是绘画,还出现大量的诗文。唐代书法为万世楷模,两者相结合于一器,更是尤为难得。这些诗歌大多不为唐诗典籍记录,属于民间原创作品,诗文很生活化,反映了唐代的市井生活和民生状态,具有特别珍贵的史料价值。

青釉褐彩“岭上平看月”诗文碗

比如,一件诗文碗上写着“岭上平看月,山头坐□风,心中一片气,不与女人同。”表现了诗人高标独步的人格理想,很多男性观众看了就很开心,很有共鸣。

青釉褐彩“元和十六载”诗文壶

再比如,一件壶上写着“後歲迎乃歲,新天接舊天。元和十六载,长庆一千年”。我认为这首诗是唐人胸怀和风尚的最好体现。我们知道,元和只有十五年,十六载即长庆第一年,作者却说长庆一千年。诗的前两句是辞旧迎新,后两句写的是同一年号,却不提“元年”,只希望“长庆”能“一千年”,读起来特别有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不是任何其他时代可以写出来的。

       《收藏》:很多观众都对绘有菠萝纹的青釉褐彩执壶印象最深,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根据记载,菠萝是在16世纪传入中国的,那么在长沙窑中的菠萝纹,究竟是画工的臆造,还是亲眼所见?

杨俊艳: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标本中,有一件波斯陶残片,这说明当时波斯人可能是去到长沙,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单纯从扬州采购,而是和窑场有直接接触。湖南常德地区也出土过唐时期的玻璃杯,是典型的西亚提花工艺制品,被认为就是当时西亚地区生产的玻璃器,所以,唐代的湖南地区和当时其他国家是有直接经济往来,各类物种交流也相当发达。

青釉褐绿彩菠萝纹壶

      《收藏》:这些精美的绘画,都出于唐代画师之手吗?

杨俊艳:大部分是的。这些釉下彩的绘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是有功底的画师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一类釉上釉下结合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技术,以前讲是成化时期发明的,被叫做斗彩。其实在长沙窑中也可以找到雏形,但却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斗彩,应该只是当时工艺的需要。

在长沙窑的一些纹饰中可以看到,釉下彩描绘花鸟纹,同时勾画山石、坡地轮廓线,轮廓线内用釉上彩填涂色块,表示山石杂草周围环境。为什么要勾画轮廓标示涂抹的范围呢?很可能就是由专业的画师先绘出釉下的图案,再由窑工来涂抹釉上的色块,但窑工不了解画师的绘画构图,为了防止他们胡涂乱抹,就给他们规定了一个范围。窑工们的绘制工具可能就不是毛笔,至少不是很精细的笔,所以难免就有些出格空隙,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很常见。

素胎褐彩题记鼓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