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世纪老人科技之路的文学报告

钩沉“兴庆钩沉”
——一位世纪老人科技之路的文学报告
文/刘英雄

秦岭,高厚绵延,横亘中华。分大地为南北,划水系以江河。

秦岭是威严的,秦岭是沉默的;秦岭是巍峨的,秦岭是富蕴的。

李白在《蜀道难》惊呼:噫吁嚱,危乎高哉!面对秦岭,你会从心里敬仰和敬畏。

在西安城东,有一条南起沙坡、北至的南北大路,由南往北,有著名的西安交大、兴庆宫、长乐坊,顶头是。这条路,因了毗邻兴庆宫而取名兴庆路。

兴庆宫里的那些唐玄宗杨玉环李白高力士等等的风花雪月勾心斗角的往事已经陈旧,而兴庆路北头坐落在长乐坊东口的一片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长乐坊公社的麦田里建起的巨大楼群里新的兴庆传奇,却能叫人神往而崇敬。

作为一个把几十年岁月献给这片楼群的工作人员和文字爱好者,我有缘在个人电脑上看到过一部名为《兴庆钩沉》的电子文稿,其内容厚重而令人肃然。作者袁老颖公,是国家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锅炉燃烧技术著名专家,曾主笔一部《燃煤锅燃烧调整试验方法》,为建国后行业的技术工作确定了基本框架,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

这部文稿約五十万字,随着目光移动,可见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浸透了作者生命的轨迹、活力,辉煌、坎坷,沉重、精彩,成就,以及岁月静好和夕晖的色彩斑斓。

钩沉,还是随着颖公的足迹前行吧。

这正是:

兴庆宫里恨悠悠,
风花雪月演不休。
欲知颖公多少事,
长乐坊口读沉钩。

1926年出生于天津市塘沽区一个傍河近海的渤海湾小镇,因父亲是铁路职员,所以自幼随父亲工作地变动,小学和中学都在山海关完成。

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6年12月31日,参加北大学生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学生沈崇事件游行,一路用中英语高喊“美军滚出去”,并将“美军滚出去”标语贴到东交民巷美军营房。

1947年秋,由王德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毕业进入当时的冀北电力公司,1951年调入新成立的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中心试验所(电力工业部技术改进局及后来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西安热工研究院前身),直至由西安热工研究院离休。

1951年末,参加四川省奉节县浣花乡土改,任工作组副组长。

1953年,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

1956年,任技术改进局锅炉分场副主任。

1957年,被定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免去锅炉分场副主任。

(1953年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4年,主笔编著《燃煤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方法》,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署名为“西安热工研究所、东北电力技术改进局”。

呕心沥血,把几十年研究积累实践经验都融进这本书中,此书在以后的20~30年被称为国内进行电站锅炉试验的“天书”。尽管以后又有了其他的同类书,但此书作为经典方法在高校教学和工程标准使用最为广泛。几十年过去,原版现在已经很少能够见到,只有在专业图书馆和一些个人手里有珍藏。

1978年秋,“右派分子”得到改正,并恢复党籍。

1981年,任锅炉研究室主任。

1983年,任水利电力部热工研究所所长兼党组书记。1987年1月离休。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探索永不停止,即使在被错划为“右派”的20年里,正好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对此《兴庆钩沉》的记述清晰而感人。

一部《兴庆钩沉》,几乎记载了我国电力工业从小到大发展的许多重要事件,从中可以看到火电机组从几百千瓦到百万千瓦的发展史,以及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细致技术工作及成功经验。

作为大家,渊博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这部纪实作品读起来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山川地貌,和风细雨;云波诡谲,平湖秋月。有趣的描写,幽默心酸精炼准确的叙述,常常把人带入其中。跟随颖公漫步世纪,有趣味,有沉重,有呐喊,有哀叹……

即使科技文章和科研过程,也是富有文采,深入浅出,读起来易解易懂。

摘一段土改完成离开山村的情景,完全是一段漂亮的抒情美文:

老天特别照顾,那日午后,离开草堂乡时,难得晴天白云,风和日丽。土改队员们看起来心情愉快,背着行李,步履轻松。山路崎岖,经过几重小山包和平坳之后,突现大面积的平坝沃野缓坡丘陵地带,放眼望不到边际的娇黄柔嫩的油菜花,似乎还飘散着点点清香,衬托着远方的绿野青山。这所有的一切,突使我这个百来天困守凡尘的“山里人”眼前一亮,浮想联翩,恍如仙境……

心胸阔达,不计前嫌,在“右派”改正重新担任锅炉研究室及所领导后,对于曾经在运动中推波助澜落井下石的一干人一视同仁地任用。既有专家的严谨精准,又有诗人的飞扬思绪和宽广情怀,他曾用一首诗表明以事业专业为重的大度胸怀:

(一)
长安祈望避再伤,沉醉埋头技术场。
热土故人多礼遇,工夫不负种瓜郎。
(二)
秦汉砖瓦浸唐酿,夏露滋滋润众熵。
远瞩高瞻惟继往,同舟劫后共掀航。

在他主持研究所工作期间,大力提高科研基础设施水平,主持申请立项并建设了电力设备中间试验大楼,其中的大型锅炉燃烧试验台,大型风机试验台,各种型式的磨煤机试验台,两相流试验台,煤的磨损试验台等一应设备的建成,为提高我国发电设备运行水平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煤的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同期,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申请科研试验基地,并在此建立了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试验台,为后来20多年国家循环流化床锅炉快速发展和大型化坚定了坚实基础。

70年代提出了“燃煤特性与炉型耦合”的研究路径,80年代立项开展“大型电站锅炉燃煤特性及炉型耦合体系的研究”课题,该研究课题在我国第一次将影响锅炉运行的关键要素“燃煤特性与炉型”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指导了我国大型电站燃煤锅炉的设计、运行。即使离休后,还继续在此研究课题及大量现场运行研究基础上,起草了《大容量煤粉燃烧锅炉炉膛选型导则》,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大型煤粉锅炉设计选型的基本准则,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离休后,颖公被聘为技术顾问多年,还参与了许多国家大的发电项目咨询论证等,诸如:元宝山电厂锅炉燃烧问题研讨,引进大容量CFBC锅炉,编辑电力百科全书,赴德国考察锅炉燃烧技术,大型火电成套设备可行性研究论证,赴哈萨克斯坦考察火电厂燃烧技术,平圩电厂工程项目后评价,大容量煤粉燃烧炉膛调研,无烟煤W火焰炉膛调研等。

离休后与老同事一起(右一)

到了本世纪初,颖公才完全脱离专业技术工作,这时他已是80岁老人了。

我曾有幸陪同离休后的颖公春季和秋季3次游览杜陵塬与秦咸阳宫遗址、霸陵塬。

2001年3月25日,我陪颖公和另一位离休干部王培基老先生,乘车加步行到樊川,此时樊川正当如画风光,潏水如带,悠悠远去;山影绰绰,莽塬苍苍;桃红柳绿,稻田碧波。好一派如江南春色宜人,春意浓浓景象。

在桃溪堡看人面桃花旧址后,我们走上高敞的杜陵塬。塬上视野开阔,但见粉色点点,村庄散乱;麦田如毯,铺向天边。

看了汉陵和几个明藩王冢,一路说着历史上发生的有趣故事,亦不觉疲倦。至晚归家,颖公不顾疲劳,信手记道:

三月城南访古兼之踏青
(一)
樊川杜陵一日游,塬上塬下人烟稠。
黄土文化积淀甚,上苑野香昔不如。
(二)
杜陵塬上桃柳新,清明未到暖阳春。
南北徒步二十里,遍访汉明古冢群。
(三)
愍王墓前石翁仲,六百年来似从容。
三顾皆因步履晚,奈何鉄栅拒老翁。

(四)

桃花人面诗幽婉,崔护城南怨樊川。
只今柴扉胡臆造,红粉满树却依然。

2001年9月24日,又一起游览秦咸阳宫遗址。

2005年10月29日,秋高气爽,天蓝云淡,一起登霸陵塬。步行由南陵到北陵,再由汉文帝霸陵顶走下去。

站在霸陵顶俯瞰灞水川,水光潋滟,夕烟袅袅。看对面洪庆山,在落日的余晖里,有雾霭渐起,漫漫不见首尾。

这时,颖公已经马上80岁了,但精力很好,一整天时间几乎没有停步。尤其从霸陵顶往下走,比较陡,没有路,就是在草丛中往下一步一步探,竟然步履稳健地下来了,真叫我吃惊佩服赞叹。

2005年热工院迁建西安40年锅炉研究室部分人员(前排右三是袁老,后排右一为作者)

90岁始,颖公拟对自己一生做个总结,于是有了这部电子文稿《兴庆钩沉》。

90多岁的老翁,几十万字的巨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自己在电脑上敲打。近一个世纪的往事,年月日地点人物社会环境清清楚楚。敬佩,敬佩这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当代传奇。

颖公90岁高寿与部分同事一起(前排左三为颖公,后排左一为作者)

对自己一生,文稿中颖公有诗抒怀:

百年回首谢昊天,得历沧桑剧变酣。
窥豹管中难全貌,亲尝终比路听鲜。
尊颜奇伟难至贤,却撒真情尘芥间。
过隙白驹灵犀撙,思甜忆苦倾直言。

如今,已经95岁高寿的颖公,依然步履稳健不停步地前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海之宽阔在于其容纳,兰之幽香在于其内涵;山之巍峨在于其博大,松之长青在于其根深。

读完这部文稿我的真切感受一如面对秦岭的敬仰而敬畏。以一首短诗作为本文结束:

身言耄耋奔腾心,物是人非说古今。
钩沉解析百年事,煌煌如炬照后人。

祝袁老颖公康寿!


(作者简介:刘英雄,网名西岸老雄,陕西长安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潏水流梦》、《看河》、《风过城南以南》、《遥远的乡愁》等。)

(0)

相关推荐